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981
    • 经验3400
    • 文章301
    • 注册2005-07-06
    为什么“怕读”鲁迅巴金
       [COLOR=blue]鲁迅、巴金这样的大文豪是民族的骄傲。但是,他们的著作却越来越缺少读者,孩子们甚至对进入教科书的作品望而生畏。为巴金送行的队伍中年轻人寥寥……[/COLOR]
      几天前,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上海为巴金送行。近70年前,也是在上海,也是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为鲁迅送行。  

      要是比较一下两支送别队伍的结构,还是颇有意味的。虽说都是男女老少皆有,各界群贤毕至,社会大众云集,不过,从平均年龄来看,送别巴金的队伍是明显“老化”了。

      以上情形,与社会的读书兴趣大体吻合。如今,年轻的一代、两代并不那么喜欢读巴金,甚至有些“怕读”,对鲁迅更是心存“畏惧”。对此,我们当然不必去追问:他们都在读什么?尔后作一番该读什么、不该读什么的说教。这是因为,有效的阅读是需要兴趣的,说教可能一时奏效,却不可能带来持久的读书兴趣。

      曾有人解释过新的一代、两代人“怕读”鲁迅、巴金的现象。比如,认为当年鲁迅文章说的是“今人今事”,大家熟悉时代背景,所以读起来兴味盎然。同理,巴金的读者年龄“老化”,也与作品产生的年代有关。只有熟悉“文化大革命”的人,才能真正读懂他的那些深刻的自我解剖的文字。

      这样的解释似是而非。无论中外,教育、教养都离不开人文修习。一个中国人,要是对鲁迅、巴金都那么淡漠,不是应该不应该的问题,而是一件连有一些汉学知识的外国人都会诧异的事情。还是这些读书人,为什么能读先秦诸子,乐颂汉赋、唐诗、宋词,反而对当代的作品那么生分呢?究其原因,可能还是与我们的教育方式有关。

      不难看出,今天的教育,让孩子喜欢李白、杜甫,是从其作品而不是从认识作者开始的。同样,能把《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或是《聊斋》里的故事说得头头是道,却未必要对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或是蒲松龄这些人知道多少。但是,对鲁迅和巴金不同。虽然他们的作品和古代作品在同一本教科书上,教法却是两样,即并不是从作品入手引导学生,而往往是先让学生接受人物的伟大,然后才进入作品的世界。于是,学生在阅读鲁迅、巴金的时候,实际上是带着一种阅读的思想重托,加上这种思想重托还要进入考试领域、要按照不二的答案来做习题,以至到真正接触到作品的时候已经无兴趣了。此外,早些年阅读鲁迅的时候,还有一种政治的暗示,特别放大了他作为思想“斗士”的一面,相应地排斥了他同时代的另一些作者,从阅读的角度来看未必能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双重的。其一,孩子们在求学的年代不能真正懂得鲁迅、巴金为代表的优秀文化,必定寻求其他阅读对象,肤浅与浮躁的社会心态不能不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阅读的影响。其二,等这些孩子长大成人,他们的书架上会摆些什么呢?如果当代成人的书架上没有鲁迅、巴金的一席之地,还能指望这些优秀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吗?

      能不能从改变教法开始,先把学生从“怕读”解放出来,让年轻人先喜欢上鲁迅、巴金的作品,再及其他。
         来源:人民网-华东新闻   作者:顾勇华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也说“孩子为什么怕读鲁迅”[/B]
     
        2005年11月06日16:10 来源:人民网  网友:李业成
     
      最近在媒体上读到不少“孩子们为什么怕读鲁迅”的言论,分析为“时代距离太远”,我想这不会是主要原因。这给人提供了一个信息:是对教材的反思。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文章是一流的。但不一定适合上教材,不一定适合孩子阅读。别说是中学生,甚至大学,都不可能一时半刻理解得了鲁迅的文章。

      实际上,鲁迅虽然名传天下,但真正能读鲁迅作品的人不多。鲁迅的作品,不只是孩子感到难读,就是社会上的成年读者,包括那些有一定阅读经历的经验的读者,对鲁迅的作品大多望而生畏。因为鲁迅不同于一般的作家,鲁迅是思想家,他的作品,不仅杂文是这样,小说散文同样具有深刻的思想,所以,一般人不易读懂。鲁迅的思想和文章,幸亏有那些读鲁迅作品的人在进行“二次传播”,使更多的人能了解鲁迅。我见我身边的很多“半文学家”,也少见他们读鲁迅的作品,原因就是有个“怕”字,发怵。鲁迅的作品确实难懂。我也是个喜欢阅读的人,一开始因为特迷信鲁迅,读不懂也硬着头皮去读。有一天忽然读懂了,发现它与读者地距离只有一层薄薄的窗纸,原来先生的文章是那么好接受,那么能深入读者心灵。可困难就是这层窗纸很难捅破。

      鲁迅的《故乡》被选入日本中学教材。我想这个作品对于中学生来说是能有一定程度理解的。我们的教材入选鲁迅的作品,有一个很大的误区,这与我们教育多年形成的对孩子的社会性、政治性教育有关。比如古代的作品,不管艺术性,只要是抨击黑暗的无不视为“经典”。对鲁迅的作品入选教材也是这样。《祥林嫂》不是鲁迅最好的作品,既不适合中学生阅读,更不适合让孩子当教材学。它太沉闷,对人的心灵压迫太大了。这样的作品入选教材,对孩子的心灵是一种残害。成年人都难以接受这种压力,何况孩子。这个作品再怎么有揭露封建黑暗的意义,现在来说,对孩子都没有多大的必要。这不只是“时代距离太远”,对孩子这些小生灵来说,最好不要让他们现在接触。

      鲁迅是名作《阿Q正传》,我在读高中的时后,老师在台上讲,台下的学生哄堂大笑,都觉得阿Q好笑。可是,中学生是读不懂阿Q的。有位叫王冶秋的学者读《阿Q正传》叫“煮书”,他“煮”《阿Q正传》的体会,最精妙不过。王先生认为,要读懂《阿Q正传》,至少要读14遍以上:看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笑的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六遍,阿Q还是阿Q……

      《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同样也不是鲁迅最好的散文,鲁迅最好的散文是写人物的。《一件小事》从前我在读本上学过,能学什么?实在没有入选课本的必要。《论“费厄泼赖”应当缓行》近年从课本上拿掉了,这就减轻了孩子的负担。翻开《鲁迅全集》,孩子能读的好文章很多,为什么要执著于传统的教材选法,比如《药》,真的适合进教材吗?倒是《社戏》这样的作品,孩子一定会喜欢,那种朦朦胧胧的意境,那种优美的散文文笔,那种活泼的气氛,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礼物。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17 seconds wi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