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221
    • 经验3914
    • 文章101
    • 注册2005-10-25
    [转帖]一句承诺坚守21年
    [B]大山里的夫妻学校感动人物[/B]

      姜凤林、田喜艳夫妇,和龙市头道镇龙海村小学葫芦头沟村教学点老师。

      [B]感动细节[/B]

      21年里,有70多个学生从这里走向大山外面的世界,当地没有一名孩子失学。“最近的学校也要十几里山路,如果我们走了,这里的孩子就可能会因为路远而辍学。”为了山里的孩子,这对夫妇狠心地把年幼的女儿寄放在朋友家中。

      [B]夫妻语录[/B]

      “孩子们都是好孩子,很聪明,条件好一点,他们一定会学得更好。”

      “这一辈子就这么过来了,虽然寂寞点,但是挺充实,现在我就想着等这块儿没有学生了,俺们也就完成任务了,那时俺们就去找俺姑娘,和她一起过个晚年。”

      [B]推荐理由[/B]

      女儿推荐爸爸妈妈的理由是:“爸爸妈妈真的很不容易,我觉得他们既爱我,又放不下那些孩子。爸爸妈妈用实际行动告诉我,做一名老师,要对孩子们负责。”

      “只要妈妈露笑脸露笑脸,云中太阳放光芒放呀放光芒……”11月9日,记者驱车几十里山路,艰难地找到姜凤林、田喜艳夫妇任教的和龙市头道镇龙海村小学葫芦头沟村教学点。附近的村民告诉记者,有国旗的地方就是学校。一面国旗,一座简陋的校舍,教室里传来孩子们的歌声……

      在这个不通汽车,只有20多户村民,没有有线电视、没有老师愿意来的当地最偏僻的山村小学,姜凤林夫妇作为仅有的两名老师,已经待了21个年头。21年里,夫妻俩几次放弃了调到镇小学任教的机会,他们教出的70多名学生全部升入了中学,还有4名考上了大学。学校学生最多的时候有20多名,随着居民迁移,学生在逐年减少。

      “最近的学校也要十几里山路,如果我们走了,这里的孩子就可能会因为路远而辍学。”“山里的生活艰苦点,但是安静、充实,我们两口子这辈子也觉得过得挺幸福。”没有过多的语言,夫妻俩就这样执著地守着大山,把最好的人生时光留给这片土地和这里的孩子们。

      [B]现在学校里只有5名学生[/B]

      走进教室,3个学生正在聚精会神地听姜凤林讲课,破旧得已经看不出样子的4把桌椅,教室中间一个铁炉子里,火烧得正旺。

      现在的学校共有5名学生,分成三年级和五年级,三年级有2名女生,五年级有2名女生1名男生。姜凤林负责教五年级,妻子田喜艳负责教三年级。丈夫姜凤林有股出了名的认真劲儿,全校只有7名师生,教学安排却一丝不苟,数学、语文、体育、音乐、思想品德、自习课、计算机课,样样都有,赶上夫妻俩有事进城开会,回来后一定要在周六、周日补课。

      所谓学校就是一栋平房,两间不到20平方米的教室,边儿上还有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卧室,那是夫妇俩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家。课桌还是21年前学校建立时买的,一个篮球架是孩子们惟一的体育设施,只是孩子们个子矮,球还扔不到篮筐里。

      姜凤林来这里5年后,自学了手风琴演奏和笛子吹奏,从那时起,孩子们在音乐课上就能听到动听的琴声和笛声,和着音乐的节奏,孩子们愉快地歌唱着他们的童年。

      “老师给我们讲课文,讲故事,可有意思啦!”“老师让我们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到像电视里一样的大城市里去。”5名孩子争着说。村里没有有线电视,电视也只能看到中央一套的节目。由于交通不便,孩子们几乎没有走出过这片大山。

      [B]偏僻教学点没人愿意来[/B]

      在1985年之前,没有这个教学点,孩子们要走十几里的山路,穿过两条河流,到最近的龙海小学去。每天天不亮就出发,遇到下雨,小河涨水,就要趟水过河,经常有孩子陷在水里,弄得浑身湿透,年纪小的孩子,便经常无法准时上学。

      1985年,当地教育部门考虑到这里的偏僻,打算在这里建立一个教学点,动员了龙海小学多名老师来这里任教,但没人愿意来,理由很简单,这里太偏僻了,不通车。当时还没有接通自来水,不仅平常生活起来困难重重,想到镇里去一次也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找到等车地点。

      [B]当时没过多考虑生活艰苦[/B]

      “葫芦沟,葫芦沟,进得去,出不来。”这句俗语是当地居民对这里的形容。当时的领导找到了教学出色、任劳任怨的优秀骨干教师姜凤林。当时姜凤林夫妇结婚5年,女儿5岁,夫妻俩居住在桦树村,丈夫在龙海小学任教,妻子高中毕业,除平常种地外,还干点缝纫的活,小日子过得挺滋润。

      教育局领导当时这样动员这对夫妻:“你们都到那里当老师,5年以后我们把你们调到镇小学,我们再找别的老师来。”

      “组织上信任咱,让咱来咱就来。”没有过多考虑生活的艰苦,夫妻俩就背起行李和他们5岁的女儿来到了这里。

      [B]5岁女儿成了“旁听生”[/B]

      那时没有自来水,姜凤林要每天早晨到村西边的水井里打上一大桶水,用于生活做饭洗衣服。交通不便,加上工作在身,夫妻俩差不多一个多月才能出一次大山,每次都要和村民一样,背着编织袋,乘坐几个人合伙雇的农用车,到镇里采购一个月所需的生活用品。如果有事情到镇里开会,就需要走上大概40多分钟到十几里以外的石国水库,那里每隔两个小时会有一趟车。

      由于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他们5岁的女儿也只好每天和他的学生们一起坐在教室里。但是夫妻俩也很满足,因为妻子田喜艳从一名农民变成了一名人民教师,当地教育部门领导和乡亲也经常来看望他们,生活上的艰苦在夫妻俩一起任教的喜悦中被冲淡了很多。

      [B]5年到期后去留两难[/B]

      姜凤林夫妇认认真真地教了5年书,可是5年以后,当地教育部门仍然找不到替代者,希望他们继续任教。

      夫妻俩面临了他们人生中艰难的选择。当时,他们10岁的女儿已经考取镇中学,需要到镇里去读书。培养惟一的孩子成才,是每个家长的责任,这无可厚非。

      5年中,夫妻俩和当地的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听说夫妻俩要调回镇里,孩子和家长们都依依不舍,他们既希望老师留下来,又不想耽误两位老师的前途。最后,当时葫芦头沟村的村主任,现在龙海村的村支书王兆前找到了教育局,他说调走他们可以,你们要派两个和姜老师、田老师一样好的老师来。

      望着孩子们依依不舍的表情和家长们挽留的目光,以及组织上一次又一次的说服工作,夫妻俩斗争了很久。最后,他们放弃了调走的想法,留了下来。

      [B]一句承诺用一生去履行[/B]

      谈到当初留下来的想法,夫妻俩说,自己并没有那么伟大,他们觉得,这里虽然条件差点,但是山里安静,空气也好,他们在这里一边教书,一边还能种点地,生活也挺充实的。只不过当时一直觉得最愧对的,就是他们年幼的女儿玲玲,只有10岁就一个人到外面读书。现在,女儿已研究生毕业,当了大学老师,这更让夫妻俩没有对当初的选择后悔。

      而这一留,就把离开的时间一拖再拖,转眼,已经过了21年,如今,姜凤林53岁,田喜艳49岁。学生越来越少,教育部门再调其他老师已经是不可能,夫妻俩只有坚持到最后,等到最后没有适龄的学生需要读书了,他们才能结束使命。

      谁想到,当初的一个承诺,他们竟然在用20年去履行。

      就这样,夫妻俩用他们特有的方式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夫妻俩也连续多年被评为当地的优秀教师,他们的事迹随着媒体的报道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然而,学校的状况并没有改变多少,依然是21年前的旧桌椅,依然是那个破旧的篮球架,夫妻俩最大的愿望就是早日让村里通上有线电视,让孩子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山外面的世界。

      和龙市教育局局长李盛弼这样评价这对夫妻:最令大家佩服的是他们20年如一日在一个偏僻的山沟小学工作,没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做不到的,这在葫芦头沟两代人心中都是很佩服的。

      大山无声,铭记下一对夫妇的青春岁月。

      [B]“既爱我 又放不下那些孩子”[/B]

      令夫妻俩最骄傲的是他们的女儿玲玲。

      刚来时只有5岁的玲玲,因为爸爸妈妈没有时间照顾她,从来到这里起,就开始跟着上课。在升中学考试中,女儿取得了全镇第10名的好成绩。

      孩子要到镇里上中学了,夫妻俩却放弃了到镇里教学,方便培养孩子的想法,他们不得不把当时仅10岁的女儿寄放在一个朋友家。只有10岁的女孩,每天都想家,在刚开始的一周时间里,每天都会在下午逃学,自己一个人走上几十里山路,跑回家中。

      夫妻俩虽然心疼孩子,却不得不一次次地在第二天天不亮时就把孩子送到有车的地方,看着孩子上车回镇里,并且严厉地批评孩子逃学的行为。

      那年11月的一天中午,天空飘起了雪花,正在教室里教书的夫妻俩突然发现了刚刚走到学校院子里浑身雪花的女儿。爸爸姜凤林走出教室,刚要批评女儿怎么又逃学了,女儿一下子扑到了他的怀里,哭着说:“爸爸,别说我了,我真是太想你们了!”

      女儿当天足足在风雪中走了一个上午,这一幕,夫妻俩回忆起来时,仍然会泪湿眼眶。

      多年以后,他们的女儿玲玲在24岁的年纪就读完了研究生,成为延边大学医学院的一名老师。

      玲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那次之后,爸爸和她约好只有周末可以回家,因为担心她走山路危险,爸爸会在每个周五跑到家附近的山上,从中午开始就朝山下的路望着过往的车辆,如果发现女儿从车里出来,爸爸就会马上走下山,沿着山路去迎接她,陪她走那近1个小时的山路。多年以后,爸爸站在山上凝望她的身影成为她记忆里厚重的珍藏。

      “爸爸妈妈真的很不容易,我觉得他们既爱我,又放不下那些孩子。”“爸爸妈妈用实际行动告诉我,做一名老师,要对孩子们负责。”说这话时,玲玲声音哽咽,泪珠滚动。

      [B]“没因为学生少 对付我们”[/B]

      这是三年级的语文课。田喜艳老师让两个学生朗诵课文,8岁的王婷和9岁的卢衍慧读得非常认真非常动听:“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片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这稚嫩好听的童声在空旷的山谷中传得很远很远……

      记者询问孩子们有什么理想,9岁的卢衍慧说:“我想上北京去看天安门。”

      14岁的王小军则说:“我要上大学!”

      没错,上大学!21年来,已经有70多个孩子从这里走到了山的那边,他们用知识在改变着自己的命运。

      夫妻俩的学生、现正在长春中医学院药事企业管理专业读三年级的张师瑞说,小学的生活留给她终身难忘的记忆,姜老师对同学们要求特别严,当时虽然班里只有6个学生,可是课程安排得满满的,连美术、音乐这样的课都有,老师都很认真地批改作业。遇到不懂的问题,老师必不厌其烦地讲解,直到他们都会了为止。他们还参加过。

      一次全镇的运动会,当时全校只有十几个同学,姜老师夫妇就给每个学生量了尺寸,统一做了运动服,几乎每个人都参加了比赛。张师瑞记得,自己参加了珠算跑步比赛,没拿什么名次,但那是自己第一次来到村外面的世界,看到了比自己家更好的地方。

      “我就觉得,两个老师特别认真,一点也没因为学生少,对付我们,我们小学的基础打得特别牢,现在都挺受益的。”张师瑞告诉记者。

      [B]“老姜一板一眼的可认真了”[/B]

      学生家长、现龙海村村支书王兆前的两个孩子也曾经是姜老师夫妻的学生,谈到夫妻俩,王书记连连感叹:“他们太认真了!尤其是那个老姜,一板一眼的,可认真了。有时候他们到镇里开个会,耽误了上课,回来非得找周六、周日时间给补课。我跟他说了,就那么几个孩子,一个农村学校,对付对付就行了,谁监督你们哪!他不干,说那可不行,耽误课必须补,你说他们认真不认真?”
    [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者之风在2005-11-15 20:58:03编辑过 ]
            新的视角看德育。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感动!
    谢谢热心的真的很无聊老师!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17 seconds wi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