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6日星期四 阴转晴
又遇骂人
眼睛保健操还没做完的时候,我走进教室,看着同学做眼睛保健操,有点忍俊不禁。有的看似仰面叹息,有的似乎拧着鼻子,有的两手按住自己的脸庞纹丝不动,有的手捂着脸用两只眼睛偷偷往外看,呵呵,“百怪十奇”。
走到后面的时候看到后面地上掉了两张纸,敏感的捡起来,好奇的看看,不堪入目的话语,无比恶俗的词语全都“耀然于纸上”,我无法不生气,无法不愤怒,拿起纸,走出教室,回到办公室,“请”进当事人。
其一当事人A,已经有过这种让人感到恶心的骂人之语,我没有通知家长,我觉得孩子还小,本着教育的原则,谈话以后,就不提了,毕竟要就事论事。然而这一次,我不得不请来家长。
另一当事人B,仅仅半天四节课,就因上课说闲话等被老师提醒了三次,按照自己的保证和承诺,也该请家长了。
A今年属于复习,本来是想通过努力看能不能提高,如今三个多月过去,没有任何提高,还丧失了学习的基本兴趣,现在不想上了。家长又望子成龙,要求上,这种强拧的瓜怎么可能会甜呢?
最后的结果是“回家再商量商量”。
B学习被动已经很久,不想上,却又过不去家长一关,上又听不进去任何课程,同时也是义务教育阶段,难逃煎熬。
入学以来,无数次谈心以及各种奖励与惩罚均无功而收工。
教育不是万能的,也许真的不是一句空话,也的确不是逃避责任。但对他们来说,没有教育又是万万不能的,也是事实。纠结,其实何止是家长,为师者不更是如此吗?
其实,他们也不是不想学,很多时候,是自己不愿意为学而努力,为成绩而付出,没有付出又何来回报呢,更为关键或者说可悲的是,他们把自己当成了一个不能学会的学生,即“我就是努力了,也不行。”而真正努力却又谈不上,什么叫努力,努力就是用尽你全部的力量去做你认为有意义的事。谁敢说,自己为成绩为学习用尽了自己的力量?而很多家长从小就娇养着这个“宝宝”所以,一直庇护,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没有养成好的学习方法,直至现在以至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鸡群里的鹰》。
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生物学家经过一家农场,看见鸡舍里的鸡群里有一只鹰,于是问农场的主人,为什么鸟中之王,会落魄到这般 与鸡为伍的地步.农场主说:“因为我一直喂它 鸡饲料,把它训练成了一只鸡,所以它一直都不想飞,而且根本不以为自己是一只老鹰了。”
生物学家说:“不过,它到底还是一只老鹰,应该一教就会飞的。”生物学家轻轻地把老鹰放在手臂上,然后说:"你属于蓝天而不是大地,张开翅膀飞翔吧!"可是,那只老鹰有些迟疑,因为它不知道自己是谁,然后,然后,它看到鸡在地上啄食,于是就跳下去与它们做伴了。生物学家又把老鹰放到屋顶上怂恿它飞,但是老鹰仍然不明所以。
第三天,生物学家起了个大早,把老鹰带到大山上,把它高高举起,向着太阳。奇迹发生了,老鹰身体开始颤抖起来,然后慢慢张开了翅膀。最后发出了胜利的叫声,冲向了天际.....
故事能引发认得思考和给人以震撼。如果说周围的世俗环境和自我定位思维是鸡群的话,那么本着无限潜能的你就是这只沦落的鹰。很多时候,我们认不清自己的方向,认识不了自己的特质与优势。
于是在日复一日的 “鸡饲料”的喂养中,我们的心态就变成了一只普通的鸡的心态。赖以果腹的几颗米粒,几条虫子就是我们最终的理想。有时候,我们也会抬头仰望蓝天,对从头上飞过的一只只鸿鹉甚至麻雀发出艳羡的叹息,但我们就是意识不到蓝天本身就是我们的家,翱翔天宇、搏击长空应是我们的本能。
苍劲的羽翅因为习惯与低垂而变得沉重。在地上啄食不应是我们最终的归宿,但周围的鸡群往往让我们心安理得地满足于地上的觅食。
生物学家手臂上的那只鹰是幸运的,偶然的激发唤醒了它的本能。而更多的鹰或许就此老死于鸡巢,或者,成了人类餐桌上的美味。
飞翔吧,鸡群中的那只鹰。不要忘了,面对太阳,扇动翅膀才是你在这个世界存在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