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IGN=center][B][FACE=仿宋][SIZE=16pt]每一次破茧成蝶都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惊人的毅力[/SIZE][/FACE][/B][B][FACE=仿宋][SIZE=16pt][/SIZE][/FACE][/B][/ALIGN][/P][P][ALIGN=center][B][FACE=仿宋][SIZE=16pt] [/SIZE][/FACE][/B][/ALIGN][/P][P][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摘要】如果我们决定改变自己执业的方式的话,会花很长的时间去转变,而且当我们处于过渡阶段时,我们往往做得不是很好。P139[/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在看《教学于共同体》这一章前半部分时,“专注一件伟大的事物”这个说法一直吸引我往下去寻找答案到底是什么。理论很明晰,但实操仍是一头雾水,直到看到《医学院里的微观教学》才豁然开朗。[/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但不管是作者对教学共同体的探索还是在具体工作中的实验,无疑都如上面那句所言,必须花很长时间去转变,而且在此过程中,还往往效果不佳甚至让我们产生怀疑。[/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这让我想起自己在思考和探索的班级体验式活动,从有想法到断断续续开展了一些活动,这与过往满堂灌的班会固然有所不同,但效果也是非线性的。有时候和孩子默契十足,不点也通,这时候脑海中继续探索的激情就跟打满鸡血一样充足;有时候费劲心思设计,效果却差强人意,这时候沮丧的小人立马涌上心头,黑白两面展开激烈的辩争……这一方面固然跟自己希望转变这种课堂方式的设想和做法还缺乏系统性有关;另一方面也因着自己的内心的恐惧与焦躁情绪,没有给师生彼此充足的接受时间,比如有时候只是简短的一节课,就希望孩子们能在活动中如预期的有所悟有所得,这无疑是带着拔苗助长的情绪。[/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上周与学校社工合作,在班上举行了一次长达两节课的户外拓展活动。活动方案是社工做的,虽然与我之前设计的体验式活动无大出入,但在孩子们操作上却有比较大的不同。过往因为孩子们尝试得少,所以譬如规则、过程都是由我详细说明和跟踪,但这一次却是以寻宝的方式让孩子们自行去探索、寻找、发现,老师不再充当通盘引领的角色。因此在第一次谈论时,按照以往活动中孩子们呈现出来的状态,我担心他们完成不了,更不能从中收获我们想要的效果。但在通过深入的探讨后,我们决定还是放手一试。结果在活动过程中,虽然各小队都是临时随机组成的团队,但孩子们都能在集体的力量下找到方法,顺利闯关。当然,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果以书中的说法来说,作为设计者,我们试图在为伟大的事物提供一种声音,希望它能独立地把真理说出来,而不需借助教师的声音,可惜的是,孩子们虽然是完成任务了,但还是没能很好地通过自身去体验到其中的道理。[/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在活动后与所有参与的社工朋友总结时,我们对此也做了分析和探讨,虽然孩子们也许还不能用语言或文字很好地表述出来,但在此过程中,孩子们用行动在实践着,这已经是一种内在的成长,只是需要更多实践和时间的累计,以及我们耐心的等待。[/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每一次破茧成蝶都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惊人的毅力,[/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无论对孩子们还是对老师,都一样。[/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看完本章,[/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对于书中医学院教育改革的例子我还满感兴趣的,但是回到自身的课堂,我们“伟大的事物”是什么?如何建立起师生的共同体?我还是满腹疑惑。这将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如书中所言:“借着重建真正共同体中教与学的动态过程,我提醒自己,从事这种教学过程远比随波逐流要付出更多。若要开放这种教育空间,我一定要先磨炼好某些技巧,还要学会其他技巧。”[/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因此,在尝试转变的道路上,[/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我们都需经得起时间的沉淀和打磨。[/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LINE-HEIGHT][/P][P][FACE=宋体][SIZE=12pt] 2013年11月23日[/SIZE][/FACE][/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