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夜话读书专贴(二)——共读《教学的勇气》

楼主
光明夜话读书专贴(二)——共读《教学的勇气》
各位小伙伴们,我们结束了第一本书《童年与解放》的共读共写,今天又开始了第二本书的共读了,你准备好了吗?来吧,一起来吧,把我们的心得写下来吧。
1楼
[P][ALIGN=center][FACE=宋体][B][FACE=Times New Roman][SIZE=22pt]勇气[/SIZE][/FACE][/B][B][SIZE=22pt][/SIZE][/B][/FACE][/ALIGN][/P][P][FACE=宋体][SIZE=3] [/SIZE][/FACE][/P][P][LINE-HEIGHT=20pt][FACE=宋体][SIZE=12pt][[/SIZE][B][FACE=黑体][SIZE=12pt]摘要[/SIZE][/FACE][/B][SIZE=12pt]][/SIZE][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对一些人来说,我们集中关注教师似乎太过时了,因为他们相信,只有我们停止担心教师的教,代之于集中关注学生的学,教育改革才有可能成功。…但是我执著于“谁”的问题,因为它在探究教育改革问题中显然是少人踏足的小径,一种优秀教学永远需要的重获内心世界资源的小径。[/SIZE][/FAC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SIZE=12pt][FACE=宋体] [/FACE][/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宋体][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这本书,其实在很久以前,就有人向我推荐过了,但一直没有看过,直到王莉在罗湖打电话给我,并将电子稿传给我至今,才捧起来看了。[/SIZE][/FACE][SIZE=12pt][/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宋体][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今天只是读了前言,但我发现这本书比一般的外国著作好读,不艰涩,不拗口。但同时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它的内容——关注教师心灵。诚如作者所说的,目前大家更多的是在讨论教育教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大家似乎更关心的是“以教为中心”,还是“以学为中心”,关注的什么样的“学案”、什么样的“课程”,关注什么样的“小组合作”等等技术层面的事情。但对于教学的主体——老师,却似乎很少论及,或者说是很少深入地、系统地讨论。尽管近几年,大家都开始在说,老师是一个班级里的“国王”,是一节课的“国王”,老师的状态影响着学生的状态,影响着课程的状态,影响着班级的状态,但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影响的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影响的因素有哪些,这些问题确实没有认真研究过。[/SIZE][/FACE][SIZE=12pt][/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宋体][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而从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来看,班主任的精神状态、心理面貌也确实在影响班级的发展。我感觉到我们老师们、尤其是班主任们在心理及行为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以我身边发生的事情为例,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SIZE][/FACE][SIZE=12pt][/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宋体][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1[/SIZE][/FACE][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蔑视学生。“这个女孩子可真不简单,手机玩了一学期了,男朋友交了好几个了,真是太厉害了,是不是?”班主任老师在我面前含着笑,满带讥讽地对一个满脸眼泪的女生说道,女生忍住向老师大声回嘴:管你什么事?场面十分难看,我只好把小女孩带到隔壁。[/SIZE][/FAC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宋体][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2[/SIZE][/FACE][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孤立学生。朱XX[/SIZE][/FACE]与6班两女生观看别人打架,被6班班主任王老师误会是参与打架,所以告状到家长那里,并告知其父母严加管教,特别要求家长不要让自己的孩子与这个“坏女孩”朱XX玩。没想到,这个父母果然大骂女儿,并跑去对方朱XX家里,告诫她及家长。这可麻烦了,引发了大事,特别是引发了这个问题女生的极端反感,朱XX先是去办公室与王老师大声理论,之后,与王老师发生言语争吵,然后组织一批女生多次与王老师难堪,[/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宋体][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3[/SIZE][/FACE][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抛弃学生。“死蒋老太,我一定会回来找你的”。这是一个高一学生给年级组长蒋老师的短信。蒋老师是学校公认的好老师,负责任,工作能力强,人缘好,而为什么这么优秀的老师会受到学生的威胁呢?原来,这是一个十分恶劣的学生,一直以来表现很差,特别从转学以来,即使老师与年级组长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依然故我。作为年级组长,蒋老师恨不得早点拔了这根肉刺,但就是这心思,早就被学生发现了。事后,他也发了一条短信给妈妈,“级组长她从我进学校的第一天就想把我踢出来,学校的人都知道,而且不管我表现得再好。我读了这么久也不肯给我交学费,什么意思?我掉了包烟,她连解释的机会都没给我,我一句话都没说到就开除了我……我恨她……”[/SIZE][/FAC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宋体][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SIZE][/FACE][SIZE=12pt][/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宋体][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许多,其实就在我们身边。[/SIZE][/FACE][SIZE=12pt][/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宋体][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我以前只是关注过,但从来没有深入地去研究过,今天读了这本书的前言,让我产生了这么些联想,也引发了我继续读下去的兴趣。所以我在想,什么样的东西才打动人,什么样的东西能引发人的兴趣呢?可能就是这些有勇气探索新领域的人,有勇气形成新成果的人。从这点来说,作者的这种勇气是值得我们学习的。[/SIZE][/FACE][SIZE=12pt][/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FACE=宋体]另外,也想借这个机会,感谢王莉,毕竟她已经调离光明了,但她仍然对我们这个群体不离不弃,主动地提供范本,引发阅读,这也是需要勇气的。从这点来看,她与本书作者是一致,值得我们学习,也许这“勇气”本身都是成功者的共同特质之一吧。[/FACE][/SIZE][/FACE][SIZE=12pt][/SIZE][/LINE-HEIGHT][/P]
2楼
[P][P][ALIGN=center][B][FACE=Times New Roman][SIZE=16pt]墨镜与魔镜[/FACE][/SIZE][/B][B][SIZE=16pt][/SIZE][/B][/ALIGN][/P][P][/P][P][P][ALIGN=left][FACE=Times New Roman][SIZE=14pt]         “从这个角度说,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我只会在我经受不了检验的生命的阴影中,透过重重的墨镜看学生——而且当我不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时,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FACE][/SIZE][FACE=宋体][SIZE=14pt]导言[/FACE][/SIZE][SIZE=14pt][FACE=Times New Roman]P 3[/SIZE][/FACE][/ALIGN][/P][P][/P][P][P][ALIGN=left][FACE=宋体][SIZE=14pt]    教学育人是一份在心间行走的事业,更是一种毁誉于一言一行的艺术。一味的赞誉对于学生的生命长河来说未必是一种鼓励,有时却是甜蜜的毒药;一时的责备相比成长路途中的蜜罐温床而言,是一种警醒也未可知,因为我们所教的学生确实远比生命广泛、复杂。看待学生时,我们容易陷于定性思维,或好或坏,都是“墨镜”中的折射,我们太了解学生常态所能做出的反应,并因此以为这就是学生的全部品性。戴着有色眼镜教育学生,可能反而助长了学生的坏毛病,魔镜的魅力正在于能诚实地照射出真相,并不以主观意见而改变。手持墨镜还是魔镜,实则全凭教师的自身素质。帕克所言,教师应该先“认识你自己”的确给予我内心沉重的一击。[/FACE][/SIZE][/ALIGN][/P][P][/P][P][P][ALIGN=left][FACE=宋体][SIZE=14pt]     随着教龄的增加,我越发现对自我认识的缺少。“认识自我与认识其学生和学科是同等重要的”,我发觉身为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教师心中的学生,而学生心中的教师,我却较少认可甚至视为认识自我的一部分,因此不免沦为单向灌输的传统教育,缺乏不断联系互动的精神,省视教学,洞见自我,真的需要勇气。对待各类学生,不少教育书籍都有支招,著有兵法,有例可循,一直以来我也试用过不少,颇有屡试不爽的感觉。但是对这三类学生我总是心有余悸:一是屡错屡教,屡教屡错的顽固学生;二是暗藏缺点的优秀学生;三是软磨硬泡,撬不开嘴的角落学生。在与这些学生的见招拆招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技巧虽能服一时之众,却不是帕克所说心灵的教学,仿佛是教师用智慧制服学生,把自己摆在了学生的对立面,成为了“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科目之外、远离学生”的不好的老师。教学技巧固然重要,但是教师无法洞见自我,拥有的技巧也只能是表面的形式而已。[/FACE][/SIZE][/ALIGN][/P][P][/P][P][P][ALIGN=left][FACE=宋体][SIZE=14pt]     而我常常容易把自己在学生身上所起的作用看得太重,总想把每个学生雕琢成同样完好的模型,忘记了省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真实的地位。今天学校组织秋游,班里最调皮的文辉不幸患有严重晕车症,坐上旅游大巴时,他便按要求坐在第一排。当我上车时,看到他手捂口鼻,一副犯恶心的惨状,于是我习惯性的想到这是一次多好的教育契机呀,心想:坐到他身边,给难受时的他递张纸巾、送瓶水,那他还不得感激不尽,回去之后因为感恩戴德就此乖乖听话,这也是不少宝典中所传授的“抓住每一次的教育契机”。可是,这一次我并没有这么做,我走到他身边问道:“晕车很难受的,要不要老师坐在你旁边照顾你?”他立即摆出标志性的表情,瘪起嘴,闪着眼,这时我便知道他并不欢迎我的陪伴。对于常常被老师批评的学生来说,老师的陪同让他更加惴惴不安,适当的空间是师生相处的更好方式,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因此,我在对面一排坐下,观察上来的同学谁能和他同座,诧异的是,竟然没有一个学生自觉的坐在他身边,而其他晕车的同学都有了自己伙伴的照料。我不禁反思,是不是老师们平日的责备已经让他孤立无群了呢?缺乏群体的认可,那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FACE][/SIZE][/ALIGN][/P][P][/P][P][P][ALIGN=left][FACE=宋体][SIZE=14pt]     [/FACE][/SIZE][FACE=宋体][SIZE=14pt]也许是我透过重重的墨镜对待他,让他逐渐失去了群体的位置,面对这种学生时,我应该倍加小心,轻描淡写的教育不起作用,浓墨重彩的指责容易丢失自尊与自信。我多么希望能用魔镜清楚的看到他内心的真善美,而不要再把他的各种缺点加以扩大。而这就是我对学生认识的不足,以及对自我认识的缺乏导致的教育失误,今后我要用更大的勇气来正视自己。[/FACE][/SIZE][/ALIGN][/P][P][/P]
3楼
[P][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0px] [/FACE][/SIZE][FACE=宋体][SIZE=12pt] [/FACE][/SIZE][b][FACE=宋体][SIZE=16pt] 有“我”才有“你”[/FACE][/SIZE][/b][/LINE-HEIGHT][/P][LINE-HEIGHT=150%][SIZE=4][FACE=宋体][SIZE=10px][P][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工作忙得兵荒马乱之际加入光明夜话,第一次看到共读安排的是这本书,心中满有期待。因前段时间刚好跟社工讨论关于发现自我的问题,尤其对挖掘内在恐惧的兴趣,联想电影《重返地球》里父亲对儿子说的那段话:“你必须意识到恐惧不是真实的,恐惧是对未来的一种自我暗示[/LINE-HEIGHT][FACE=宋体][SIZE=12pt]。虽然危险是真实存在的,但恐惧与否是你的选择。”这让我对恐惧有了更多的思索。所以昨日网购书籍到了后,大有迫不及待翻开寻求解答之感。此为即时所想之题外话。)[/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SIZE][/FACE][/LINE-HEIGHT][/P][/SIZE][/FACE][/SIZE][/SIZE][/FACE][P][LINE-HEIGHT=150%][b][FACE=宋体][SIZE=12pt]    【摘要】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惟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资源是: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如果我没有这种意识,我就意识不到学习者“你”的地位。[/FACE][/SIZE][/b][b][FACE=宋体][SIZE=12pt][/FACE][/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b][FACE=宋体][SIZE=12pt]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P10 第一章 教师的心灵)[/FACE][/SIZE][/b][b][FACE=宋体][SIZE=12pt][/FACE][/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    如作者在导言所说,探讨教师自身的内心世界目前还是少人踏足的小径。在一片“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改革中,社会各界对教师更关注的是“该做什么”、“怎么做”,而甚少去思考这些“做”背后的深层源头。[/FACE][/SIZE][FACE=宋体][SIZE=12pt][/FACE][/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    在教育问题上,一般所界定的所谓教师的重要性更多是从角色定位而言,即认可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但却没有真正去挖掘作为个体的教师,“我”在哪里?以及每一个“我”的重要性。[/FACE][/SIZE][FACE=宋体][SIZE=12pt][/FACE][/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    我们经常讲对待孩子要因材施教,作为教师,这个“材”除了指学生的不同资质外,是不是也应该包括教师自身的特点?即使同样的教材,不同教师讲授的肯定有所不同,由此也可折射出每个教师“自我”的不同。有些老师能将自身与知识融会贯通,仿佛就是用他的生命在展示、在传授;而有些老师则像是一个旁观者,只是机械式输送知识。不同的方式所带来的结果自然不同,不管对学生,还是教师。[/FACE][/SIZE][FACE=宋体][SIZE=12pt][/FACE][/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    书中提及[/FACE][/SIZE][FACE=宋体][SIZE=12pt]好老师有一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P11)[/FACE][/SIZE][FACE=宋体][SIZE=12pt]因此,教师只有了解了自我,才能更好地将“我”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从而达到学生与自我的再一步认同与完整。在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中,教师不仅能认识自我,建立联结,更能从自我剖析中分辨选择合适自己的方式方法。[/FACE][/SIZE][FACE=宋体][SIZE=12pt][/FACE][/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    但在现实中,我们往往更多地是去回避“我”的存在,或者刻意隐藏起“我”,习惯以经验或通例来判断学生的需求,自认为了解学生,可是如果教师连自己的心灵都没有直视,又谈何走近甚至走进孩子的心灵呢?只有[/FACE][/SIZE][FACE=宋体][SIZE=12pt]了解自己所拥有的个性,并顺着本性去寻找自身与学生、学科的契合点[/FACE][/SIZE][FACE=宋体][SIZE=12pt],才能帮助学生去编织属于自己的世界。[/FACE][/SIZE][FACE=宋体][SIZE=12pt][/FACE][/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    敢于和自己对话,甚至创造条件和自己对话,我们才能深入到学生心里去。于我而言,如何与自己对话,我觉得阅读和旅行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独处、静思过程中,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自己对话,听从内心的指引。当然,在寻求自身与教育的联合问题上,我还没有找到最好的联结点[/FACE][/SIZE][FACE=宋体][SIZE=12pt],还需要不断深造。[/FACE][/SIZE][FACE=宋体][SIZE=12pt][/FACE][/SIZE][/LINE-HEIGHT][/P][LINE-HEIGHT=150%][FACE=宋体][FACE=宋体][SIZE=12pt][P][FACE=宋体][SIZE=12pt]    帕克·帕尔默告诉我们,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FACE][/FACE][FACE=宋体][SIZE=12pt]P12)诚然,要保持心灵的开放需要我们敢于去正视自己,开放自己,不再被过往的所谓经验或安逸[/FACE][/SIZE][FACE=宋体][SIZE=12pt]所束缚[/FACE][/SIZE][FACE=宋体][SIZE=12pt]。[/FACE][/SIZE][FACE=宋体][SIZE=12pt]波斯诗人鲁米说:[/FACE][/SIZE][FACE=宋体][SIZE=12pt][/FACE][/SIZE][/P][/SIZE][/FACE][/SIZE][P][FACE=宋体][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破晓的微风有秘密要告诉你,[/FACE][/FACE][FACE=宋体][SIZE=12pt][/FACE][/SIZE][/LINE-HEIGHT][/SIZE][/P][P][FACE=宋体][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别回去睡,[/FACE][/FACE][FACE=宋体][SIZE=12pt][/FACE][/SIZE][/LINE-HEIGHT][/SIZE][/P][P][FACE=宋体][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你必须寻求你真正渴望的,[/FACE][/FACE][FACE=宋体][SIZE=12pt][/FACE][/SIZE][/LINE-HEIGHT][/SIZE][/P][P][FACE=宋体][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别回去睡。[/FACE][/FACE][FACE=宋体][SIZE=12pt][/FACE][/SIZE][/LINE-HEIGHT][/SIZE][/P][P][FACE=宋体][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人们在两个世界交接处的门口举步不定,[/FACE][/FACE][FACE=宋体][SIZE=12pt][/FACE][/SIZE][/LINE-HEIGHT][/SIZE][/P][P][FACE=宋体][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圆形的们敞开着,[/FACE][/FACE][FACE=宋体][SIZE=12pt][/FACE][/SIZE][/LINE-HEIGHT][/SIZE][/P][P][FACE=宋体][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别回去睡。[/FACE][/FACE][FACE=宋体][SIZE=12pt][/FACE][/SIZE][/LINE-HEIGHT][/SIZE][/P][P][FACE=宋体][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让我们一起随着这本书,唤醒内在的自己吧。[/FACE][/FACE][FACE=宋体][SIZE=12pt][/FACE][/SIZE][/LINE-HEIGHT][/SIZE][/P][/LINE-HEIGHT]
4楼
[P][LINE-HEIGHT=150%][SIZE=4]【摘录】[/SIZE][LINE-HEIGHT=150%][FACE=黑体][SIZE=12pt]与此同时,抨击教师成了时尚。如今超负荷的要求使我们惊慌,我们需要为我们不能够解决的问题和无法忍受的过失找替罪羊。教师很容易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因为他们是如此普通且无反击之力的群体。我们责备教师不能够医治那谁也不知道如何医治的社会弊病,我们坚持教师要即刻采纳多由官方的万能机器最近编制的任何“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大挫了那些有能力帮助我们寻找出路的真正的教师的锐气,甚至使他们变得束手无策,无所作为。P10[COLOR=red][/SIZE][/FACE][/LINE-HEIGHT][/COLOR][/LINE-HEIGHT][/P][P][SIZE=4] 周末,一杯清茶,在电脑上看这本书,刚刚翻到第十页就让我有些如鲠在喉,不得不说。这一段话恰恰是当下教师生活状态最好的描述。今年以来各个地方都出现了一些关于教师行业的父母报道,“校长”成为敏感词,“老师”甚至还成为某些特殊行业的称呼。我也只能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SIZE][/P][P][SIZE=4] 教师,一般来说都被认为一种崇高的职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是一个社会道德的制高点。想想这真的有点可怕,被戴上这么大的帽子,做起事来还真的有些诚惶诚恐。当然我身边也不乏另外一种声音。有人说还是做老师最舒服,每天不用加班,还可以每周休息两天,还有两个长假,很多老师还可以给学生补习赚外快,节假日还能收一堆礼物。当朋友跟我说起这些的时候,我也常常是苦笑以对。[/SIZE][/P][P][SIZE=4] 我自己认为教师就是份良心活,可以轻松,也可以累得生不如死。教师的这种职业是辛苦、繁重、复杂的。我作为教师就应该无保留地把自己所认为正确的知识,在学生所能理解的情况下传授给他们。我所知道的教师就是每天在学校里不光是要给学生讲课,而且课后,也要批作业,有时加班加点地批改。在现在的社会中,有许多的教师由于辛苦的工作,患上了许多的毛病。对于很多班主任来说,不光要在学业上教导学生,引导学生,而且还要时常关心注视着学生们的安全。教师的压力实在是难以承受之重。我们常常被压得不知道何去何从。[/SIZE][/P][P][SIZE=4] 面对这些,我也有过抱怨,也有过不满,可是我常在想,有些东西太在乎了也许就会走了歪路。地里想不荒,只能多种些好庄稼,希望咱们光明这片金土地也多出一些好麦田吧。[/SIZE][SIZE=9pt][/SIZE][/P]
5楼
[P][ALIGN=center][B][FACE=Times New Roman][SIZE=22pt]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SIZE][/FACE][/B][B][SIZE=22pt][FACE=Times New Roman]013[/FACE][/SIZE][/B][B][FACE=Times New Roman][SIZE=22pt])[/SIZE][/FACE][/B][B][SIZE=22pt][FACE=Times New Roman]10-21[/FACE][/SIZE][/B][/ALIGN][/P][P][LINE-HEIGHT=20pt][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 [/FACE][/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B][FACE=黑体][SIZE=12pt]摘要[/SIZE][/FACE][/B][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老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SIZE][/FACE][SIZE=12pt][/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 [/FACE][/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正因为作者反复强调,这句话是全书的一个逻辑前提,我所以加倍地重视,反复阅读了多次,越看越觉得受启发。[/SIZE][/FACE][SIZE=12pt][/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的确,记得我在编辑《[/SIZE][/FAC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30[/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个教书匠帮你做班主任》时,曾经很认真地考虑过这个问题:班主任老师到底需要的是原则,还是技巧,到底欠缺的是精神层面的,还是技术层面的东西。结果我发现,其实这二者我们都需要。尽管表面上,班主任老师反映更欠缺策略与技巧,但实际上,我们与优秀班主任、卓越班主任的距离更多的是在精神内核上,甚至是在精神气质上,而这点恰恰就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的自我同一性问题。[/SIZE][/FACE][SIZE=12pt][/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记得有一本书,心理学著作,专门讲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问题,意思是说在青少年发展的某一时期,孩子对自己的认识是否统一,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影响他的成长,这个同一性问题解决得好,就容易获得健康成长,但大多数孩子在这个问题上缺乏足够的帮助,以至于花了很长时间才解决,个别人终生都未能解决,长期挣扎在分裂状态之中,对此,我深信,回顾我自己的成长,的确也存在过这个问题。[/SIZE][/FACE][SIZE=12pt][/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作者的独特之处,在于把这一概念引进到我们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来,尽管他的用词不尽相同,但意思应该相差无几,我认为的确有这个现象。我曾经概括班主任专业成长有四个阶段,即成活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成名阶段。在这里,我特别要提出成活阶段,其实就是班主任的适应阶段,很大一部分教师就职之初也担任过班主任,但没有找到成功感,生活和工作在一种痛苦的分裂状态中,于是很快地就被淘汰了。还有更多的一些班主任,尽管没有被淘汰,勉强留在班主任岗位上,但每天面临的多是恐惧与烦躁,丝毫没有幸福感可言。我相信这就是缺乏专业的自我统一性的表现。[/SIZE][/FACE][SIZE=12pt][/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针对作者提出的这个词,我感觉到的确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予以理解,一是自身认同,用我的话来说,那是认识自己、悦纳自己。知道自己来源于历史,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正如作者所言,尽管我们不是完美无缺,但我们依然喜欢我自己,在工作中,也是一样,尽管这份工作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不如意,但我依然喜欢它。二是自身完整,用我的话来说,那是把握自己、完善自己。以我为基础,正确地定位好自己,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了解自己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然后用我的标准,创造性地整合各种环境因素和主观因素,以开放性的姿态重新整合自身,并完善自己,尽管这种完善依然只是一个过程。[/SIZE][/FACE][SIZE=12pt][/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相信,经过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把握自己、完善自己的不断循环,我们能够在工作与生活中获得统一,在教书与成长中获得统一,在与他人交往和与自我交往中获得统一,进而实现专业成长和幸福生活。[/SIZE][/FACE][SIZE=12pt][/SIZE][/LINE-HEIGHT][/P]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40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