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我班有位叫吴时港的同学,他的性格内向,在我面前,说话一直都是用点头和摇头表示,与他沟通的时候,他的眼神甚至让我觉得有些恐惧,他不愿合群,课余时间从不跟其他同学玩耍,早读课,嘴巴只是偶尔会动。他迟到过几次,但是令我不解的是,无论他看到值周老师或是校长在,他都是依然慢步走。对于这些,我只想慢慢改变他。
可是有一天,数学老师向我反映,他作业有好几次没做了,要亲自盯着他才会做,从数学老师口中,我知道她已经选择放弃了。晚自修下课时,他竟然跟同桌打起来了,原因是他无缘无故用一根针戳他的同桌。
作为班主任,我一定要帮助他,而且要尽快!我决定了解他,通过家访得知,父母在他四岁时离婚,自幼跟随爷爷奶奶,而且爸爸很少给二老汇钱,所以生活条件不好,据学生反映,他从来不买零食。从爷爷口中得知,他在四岁时被妈妈关在房间里关了一年,这让我感到惊讶,又对这孩子深深地同情。了解到这些情况,我常常在生活上关心他,每当他与爷爷奶奶闹矛盾离家出走时,我在百忙之中去寻找他,多次与爷爷奶奶沟通谈话,做好思想工作。又像兄长一样给他温暖,常和他聊天,只要一发现他表现好的时候,马上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并打电话告诉爷爷奶奶“您的孩子最近很听话”。慢慢地,我的爱心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他愿意与老师、同学讲话了,班长说最近吴时港早读可认真了,而且再也没有跟同学闹矛盾。他的改变,让我感受到,当班主任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很幸福、很有成就感的事。虽然我还没有让他变得自信开朗起来,但是,我相信,他一定可以跟其他同学一样有说有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