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1032
    • 经验63186
    • 文章1038
    • 注册2010-11-26
    光明夜话读书专贴(一)——共读《童年与解放》
    [P]《童年与解放》读书专贴。作者黄武雄。台湾大学数学系教授。一向关心教育发展,是教改的先驱者。本书是从数学、自然科学、认知心理学等各面向切入,指出人原始的创造特质,探讨儿童成长的秘密。[/P]

    捡一枚橄榄品人生
    借一双慧眼看教育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1032
      • 经验63186
      • 文章1038
      • 注册2010-11-26
      [SIZE=3][/SIZE][P][FACE=Calibri][SIZE=3]《童年与解放》读书感悟[/SIZE][/FACE][/P][SIZE=3][/SIZE][P][SIZE=3][FACE=Calibri]摘抄:我试图以人这些与生俱来的能力与动力,去搭起一个世界观,借之引发读者的讨论、驳斥或共鸣。对我来说,既有世界中的真善美并非绝对。用自己天生的能力与动力去解构与重建自我的世界观,是每一个人一生永远的功课。[/FACE][FACE=Calibri]      P2  [/SIZE][FACE=Calibri]《人间对话》[/FACE][/FACE][/P][SIZE=3][/SIZE][P][SIZE=3][FACE=Calibri]感悟[/FACE][FACE=Calibri]:[/SIZE][FACE=Calibri]我的理解是认知学上的世界观仅仅是别人总结归纳的世界观,其真善美在某个人特定的环境和能力范围内不一定就是他心里的真善美。例如芦山地震:在有爱心正常人的心里那是一场巨大的自然灾害酿成的悲剧。所以大家自然而然的情绪反应是悲伤,同情,感同身受。因为这些人天生善良具有同情心,正是这种心理的驱动下,在遇到灾难时,油然产生一种高尚的情怀:天下人之幸是己之幸,天下人之苦是己之苦。当然也有一类个性狭隘,面对他人的灾难,无动于衷,这类人的心里常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可能就是作者笔下的:用自己的能力与动力重建自我的世界观。不一样的个人能力和动力解构出不一样的世界观。[/FACE][/FACE][/P][SIZE=3][/SIZE][P][SIZE=3][FACE=Calibri]    [/SIZE][FACE=Calibri]教育中我们也经常对一些班主任的行为所不解。例如:当老师看到某个特殊学生(孤儿),不但没有包容之心,而是百般指责孩子的不是。这类人不能从理解和爱的角度看待事物。而仅仅依靠自己的情绪来解决问题,期目的也非常明了:因为学生表现不好,让其不满意。该生就应该受到批评和指责。这类人的思维能力达到的高度是:具体孩子表现不好的原因,那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和我无关,我仅履行我做班主任的任务就好。其实面对这类人我们也应该理解:因为他的个人能力和修为仅此而已。且目标指向不明。他所能解构的个人世界观只能是如此。[/FACE][/FACE][/P][ul][li][SIZE=3][/SIZE][/li][/ul]

      捡一枚橄榄品人生
      借一双慧眼看教育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美猴王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200
        • 财富4
        • 积分8027
        • 经验46310
        • 文章6420
        • 注册2006-05-16
        [P][SIZE=4][COLOR=#e61ae6][FACE=Times New Roman][COLOR=navy]  [COLOR=#e61a1a]摘录:人的本身便是目的?人能不能是国家、宗教、家族,甚至是经济体制的工具?[/SIZE][/COLOR][/FACE][COLOR=navy][/COLOR][/COLOR][/COLOR][/P][P][SIZE=4][COLOR=#e61a1a][FACE=Times New Roman][COLOR=navy]   [COLOR=#ee1111]康德说:“人即目的,不是工具。”[/SIZE][/COLOR][/FACE][COLOR=navy][/COLOR][/COLOR][/COLOR][/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4][COLOR=#2222dd][COLOR=#e61ae6]我的阅读理解:[/FACE][/SIZE][/COLOR][/COLOR][/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4][COLOR=#2222dd][COLOR=#e61ae6]       [/FACE]刚看到题目的时候,我脑子一片昏暗:人即目的,究竟是什么意思?我怎么看不懂?耐着性子往下看,看到康德的言论,肯定“人即目的”,还是不太理解。再往下看,似乎明白了点,目的必须要与工具联系来理解。人好好活着,有质量的活着便是目的,但达到这个目的不能把人本身当作工具。说到这里我就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下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尤其在深圳这块热土上,应试教育比之内地更加功利化。我们的老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所谓的教学质量,有没有把学生当作考试的机器呢?有没有当作写作业的工具呢?我以为这个现象是存在的。考试、写作业固然必不可少,但如果为了达到目的,毁坏孩子的健康(身体和心理),那就不是在为孩子谋福,而是在戕害了。还有一些学校,为了提高自己的声誉,或者是在评估的时候有个好面子,偷偷地搞分流教育,其实这是一种极不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这种行为是不是将学生当作了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工具呢?[/SIZE][/COLOR][/COLOR][/P][P][FACE=Times New Roman][COLOR=#2222dd][SIZE=4]        作为普通教师,确实无法与当下的教育体制抗衡,但在自己可以权控的范围内,可不可以做一些变通?比如,严格要求孩子的同时,能不能注入一点柔性?我始终认为,太过刚性和理性的教育,会让孩子在感情上越来越冷漠。还比如,我们在斥责学生的同时,是不是耐下心来听听孩子的解释?即便孩子可能说谎话,找借口,我们也要扪心自问一下,孩子为何会百般狡赖?我以为,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是有其理由的。有些时候,我们看得见,有些时候我们看不见,全凭直觉猜测,特别不靠谱。[/FACE][/COLOR][/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COLOR=#2222dd][SIZE=4]       人即是目的。我们所做一切,都是为了人能好好地活着,而不是将其当作工具去使用。事实上,当下社会,很多人的眼里和心里没有人,只有工具。比如曝光的黑砖窑,将一些未成年孩子或者一些智障人士拐骗到不见天日的地下工厂为其做工,还打骂虐待。当然,类似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FACE][/COLOR][/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COLOR=#2222dd][SIZE=4]       作为老师,有责任有义务去改变自己的理念和行为,并把人本主义植入到孩子的心里。今后,人沦为工具的可能性才会减少或者消失。[/FACE][/COLOR][/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COLOR=#2222dd][SIZE=4][/FACE][/COLOR][/SIZE][/P]
        让教育回归朴素!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1032
          • 经验63186
          • 文章1038
          • 注册2010-11-26
          [FACE=Times New Roman][COLOR=#ee1111][SIZE=4]"人即目的,不是工具"[COLOR=#2222dd]作为老师,有责任有义务去改变自己的理念和行为,并把人本主义植入到孩子的心里。[/SIZE][/COLOR][/FACE][EM16][/COLOR]

          捡一枚橄榄品人生
          借一双慧眼看教育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384
            • 经验41239
            • 文章373
            • 注册2010-11-23
            [P][SIZE=9pt]《人即目的》读书体会[/SIZE][/P][P][SIZE=9pt] [/SIZE][/P][P][SIZE=5]  我刚好读到了人即目的这一章,我觉得这一章讲得特别好,很多问题可以说是谈得入木三分,甚至让我自己感觉有些后背发凉。自己以前有很多的做法确实违背了这样最基本的一个理念。有些时候自己也常常为什么我们现在总活得那么辛苦,在工作上对孩子总会以一个又一个的标准去衡量他们,其实每个人最重要的是按照自己最本真的一面去生活去寻找最真实的意义。[/SIZE][/P][P][SIZE=5]  我们在工作中是否有时候忽略了人即目的的本源,有些刻意地把孩子异化乃至工具化,让他们沦为我们一些评比的牺牲者,成为我们所谓优秀业绩的垫脚石。看完这一章以后我有些惊醒,逐渐明白教育无论从何处入手,一定要牢牢把持住人即目的的教育本真,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底线。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我们也才能在教育工作中学会尊重每个个生命的个体体验,以生命的最大慈悲作为援手去帮助孩子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我个人认为落实到教育育人工作中来说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做到以下几点:借鉴他人原有基础,自我分析尝试错误,动手观察亲身体验,逐步完成真正属于自我本身的知识与道德体系建构。[/SIZE][/P][P][SIZE=5]  我觉得人即目的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念与我一直提倡的体验式班级活动教学不谋而合,也正符合我一直深深相信的两句教育诗句:教育就是让每一棵树成为最好的大树,让每一株草成为最好的小草。我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人即目的的人本主义教育情怀。[/SIZE][SIZE=9pt][/SIZ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1032
              • 经验63186
              • 文章1038
              • 注册2010-11-26
              [P][SIZE=5]"每个人最重要的是按照自己最本真的一面去生活去寻找最真实的意义。"[/SIZE][/P]

              捡一枚橄榄品人生
              借一双慧眼看教育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1032
                • 经验63186
                • 文章1038
                • 注册2010-11-26
                [P]《童年与解放》读书笔记
                熊 飞[/P][P]“人即目的,不是工具”,主张每个人都应当被尊重,而且被承认他本身的绝对目的。如果因外在目的,便是侵犯了人类天赋的神圣权利 P2第二段。[/P][P]感悟:
                我们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甚至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极端口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体现。与此相反的是关于教师的地位好像不但没有得到强化,反而被弱化了。学校不惜牺牲教师的切身利益去促进学生的发展,老师却成了工具,教师成了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工具,教师的身心健康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师德的典型象征是:有家不顾、有儿不管、有病不看、有老不养的自我牺牲。所以自古以来,教师被比作蜡烛,教师这个职业是天下最能奉献精神的职业,师德的高尚是天下道德的楷模。教师成了成就学生的工具,教师的健康和成长很少得到应有的关注。教师不应该是工具,他本身也应该成为目的,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怎么会有学生学业的进步,没有教师的家庭幸福,怎么会有教师的身心健康。一个身心都不健康的老师怎么会教出身心健康的学生?但现实中,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却无形中以牺牲教师、把教师当做工具为代价的。学生是教育的目的、老师成了工具。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现实的应试教育中,虽然我们提以学生为本,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又成了学校和老师的工具。为了出成绩,提高平均分和优秀率,有的学校会千方百计把差生弄走,会千方百计抢优生。有了所谓的班级荣誉,老师会想方设法牺牲差生的个人利益。其实所谓的班级利益更多时候就是教师的个人利益,是教师的面子和个人荣誉。学生成了成就老师的工具,有多少教师打着关爱学生的幌子却损害了学生的切身利益最终伤害了学生。又有多少老师会真的站在学生的终身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更多的是短期效益和功利色彩。
                我期待的理想教育是学生和老师都是目的,和谐的教育应该是学生和老师一起成长,教师教得幸福、享有有职业的尊严;学生学得开心、健康快乐的成长。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只是一种理想。[/P]

                捡一枚橄榄品人生
                借一双慧眼看教育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1032
                  • 经验63186
                  • 文章1038
                  • 注册2010-11-26
                  "我期待的理想教育是学生和老师都是目的,和谐的教育应该是学生和老师一起成长,教师教得幸福、享有有职业的尊严"

                  捡一枚橄榄品人生
                  借一双慧眼看教育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670
                    • 经验24479
                    • 文章636
                    • 注册2010-11-28
                    [P][ALIGN=center][B][FACE=Times New Roman][SIZE=22pt]警惕“文明病”[/SIZE][/FACE][/B][B][SIZE=22pt][/SIZE][/B][/ALIGN][/P][P][LINE-HEIGHT=20pt][B][SIZE=22pt][FACE=Times New Roman] [/FACE][/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B][FACE=黑体][SIZE=12pt][[/SIZE][/FACE][/B][B][FACE=黑体][SIZE=12pt]摘抄][/SIZE][/FACE][/B][/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作为地球上的一个物种,整个人类的童年,都在消逝[/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SIZE][/FACE][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这就像小孩原来敢大胆用色,毫不犹豫地画出他的感觉,可是从进入文明体制的那一刻起,作画的束缚就越来越多了。[/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B][FACE=黑体][SIZE=12pt][[/SIZE][/FACE][/B][B][FACE=黑体][SIZE=12pt]我的理解][/SIZE][/FACE][/B][/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宋体][SIZE=12pt]我之所以喜欢这句话,是因为我的孩子正在学画画,从4[/SIZE][/FACE]岁开始,我便陪伴他学习画画,回顾他4岁时的涂鸦,到现在比较成型的作品,我真的有点认同作者的观点了,因为孩子越往上学,画得就越来越像,一眼就能看出那是什么,却不像小时候那样有想象力。[/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宋体][SIZE=12pt]因此,我在想,正如现代工业文明不断破坏环境、损害生态一样,必须要警惕文明对自然、生命甚至于童年的影响。的确,文明作为一种典范、制度、文化等的综合体,在规范孩子、促进孩子社会化的同时,也在束缚孩子。比如,我们总以“安全”为名束缚着孩子对世界的探索,以“教养”为名束缚着孩子对生命的探索,以“成绩”为名束缚着孩子对社会的包容与认同。如此等等,不一而足。[/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对待孩子是这样,对待成人也有类似的道理。伴随文化出现的职称、阶层、财富、权力等,也在无形中束缚着我们成年人对生命的真实理解。以至于我们经常会感叹,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SIZE][/FACE][SIZE=12pt][/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但是否,就因此拒绝文明呢?孩子就不送到学校,我们成人也过上隐居的避世生活呢?我想这并不是作者的原意,关键是我们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自然,对待天赋,对待生命,然后又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文明。[/SIZE][/FACE][SIZE=12pt][/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昨天晚上,与熊飞聊天,突然想到一个词:舒卷。大意是在追求文明的道路上,不刻意,不扭曲,时刻保持一种舒卷的自然状态,生活、工作、学习可以比较平衡,师生、家庭、同事、朋友能够比较融洽,在这种基础上,我们的努力也许不一定能够开花,但是却一定可以避免太多的纷扰与束缚。[/SIZE][/FACE][SIZE=12pt][/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不知道,这种理解是不是与作者相通。期待更多的精彩。[/SIZE][/FACE][SIZE=12pt][/SIZE][/LINE-HEIGHT][/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0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1032
                      • 经验63186
                      • 文章1038
                      • 注册2010-11-26
                      [SIZE=3]"的确,文明作为一种典范、制度、文化等的综合体,在规范孩子、促进孩子社会化的同时,也在束缚孩子。"所谓的社会文明也在加速孩子童年的消逝。[/SIZE]

                      捡一枚橄榄品人生
                      借一双慧眼看教育
                      在线情况
                      11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19
                        • 经验6453
                        • 文章207
                        • 注册2010-11-23
                        [P][LINE-HEIGHT=20pt]因为孩子越往上学,画得就越来越像,一眼就能看出那是什么,却不像小时候那样有想象力。——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我觉得我家宝贝也是这样的,不仅是画画,还有说话做事,也一样,完全是“社会化”了![/LINE-HEIGHT][/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19
                          • 经验6453
                          • 文章207
                          • 注册2010-11-23
                          [P][ALIGN=center][SIZE=6]珍藏童年[/SIZE][/ALIGN][/P][P][ALIGN=center][SIZE=6]——《童年与解放》第一印象[/SIZE][/ALIGN][/P][SIZE=6][P][ALIGN=left]
                          [/SIZE]   [SIZE=4] 翻开《童年与解放》后,首先吸引我的是作者为其小孩所珍藏的一张张充满童真童趣的画,而真正触动我的却是能如此珍藏孩子童年的极细心的父亲——只因,这些画也是如今的我最熟悉的,我那五岁的女儿也和当年的阿询一样大,五岁左右;也如当年的询一样爱涂涂画画,几乎每天都有一两幅这样的“大作”。不禁翻看着被我收起来的几张,夸张鲜艳的色彩,看似凌乱的线条,实则充满了女儿心中的所有的故事。相比二十几年前,现在的条件好多了,有各种可以随手拍摄记录的机器,而我却很少如作者一样为孩子留下痕迹。顿时领悟,成长是需要用心的。
                              突然又想起班里那个叫子龙的孩子,这是一个爱画连环画的小男孩。于是,我第一时间叫他来我身边,询问有没有把平时画的画整理收藏。孩子睁得大大的眼睛满是不解,我明白他是不懂。于是我马上用A4纸给他现订了一本“画册”,让他把自己想画的东西全画在这上面,画好了可以拿给老师为他拍照留存。我不知道这孩子能做到怎样,能画些什么,但我觉得身为师者,能做的也就是如此啦!
                              好几天我都无法静下心去看后面的文字,只是一遍又一遍地看着询的画,艳丽的色彩,抽象画般的意境,让我陷入了思考。还记多年前,一个很简单的说明中国教育现象的故事,故事很简单,讲了中外的孩子对“0”的诠释,中国的孩子大多只会说这就是零,而国外的孩子会说这是太阳,是月亮,任何类似形状物体都可以是答案。反观自己,明明深知这个道理却又是如何去珍爱那颗如荷叶般上晶莹剔透的童心的呢!
                             我的女儿,在三岁时,话语里全是自我的想法,然而,当她的做法和我们成人的世界里有着明显的不相符时,我真的曾粗鲁地狠狠地教育过她!如今,马上五岁的她,一口的成年人的话语时,我的心才惊觉,究竟是什么时候,女儿的童年就这样远逝了?
                             还好,我遇到了《童年与解放》;还好,女儿还五岁!所以,我没敢轻易翻看后面的文字,因为害怕每次细品时的灵感来不及记下,我只愿这样一路漫步,用心领略沿途的美景!
                          [/SIZE][/ALIGN][/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