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49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1032
    • 经验63186
    • 文章1038
    • 注册2010-11-26
    [P][QUOTE][B]下面引用由[@艾岚][URL=a.asp?b=90&id=493843]发表的内容[/URL]:[/B]

    我的理解:其实,类似这样的理论早就看到过,由此产生的不良的现象也不少,为此也思考过,甚至焦虑过。但是,实际的教育情境之下,违反个体成长规律的事情比比皆是。我暂且不说密集的筛检,就说老师疯狂地罚学生做机...[/QUOTE]
    [/P][P] [/P][P][FACE=Times New Roman][COLOR=#0000ff][SIZE=3]“教育就是在夹缝之中找出路,在冰冷之中增加一些温度。不管怎样的一个现实,教师有责任为孩子想得长远一些,有义务带着孩子朝向美好。”为了教育不在冷漠,大家一起努力。[/SIZE][/COLOR][/FACE][/P]

    捡一枚橄榄品人生
    借一双慧眼看教育
    在线情况
    50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1032
      • 经验63186
      • 文章1038
      • 注册2010-11-26
      [P][QUOTE][B]下面引用由[@荷间小乔][URL=a.asp?b=90&id=494139]发表的内容[/URL]:[/B]

      儿童文学:可以遥望的精神远方  儿童文学给予儿童的,应该是辽阔与无限,让儿童的想象通过大众提供的素材自然伸向远方,伸向无限的时空,也伸向复杂诡谲的世界。文学的功能在于拓宽人的经验。儿童纵有无限的想象力...[/QUOTE]
      [/P][P] [/P][P]有了童趣,快乐不仅可以遥望,还可以触摸。好幸福的三口之家![/P]

      捡一枚橄榄品人生
      借一双慧眼看教育
      在线情况
      51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384
        • 经验41239
        • 文章373
        • 注册2010-11-23
        [P][SIZE=3][FACE=Calibri]人原是自然的子女,如果人有所谓的本来面目,那么人的本来面目,便藏于自然的母体。[/FACE][/SIZE][/P][P][SIZE=3][FACE=Calibri]人既出于自然,便受自然的制约。由于自然的制约,人必须紧贴着自然的门墙而艰苦经营。艰苦激发了人的智慧,突显了人的存在。自然也借此向人宣告了:生命无限的生机里,躲藏着各种深邃的秘密。[/FACE][/SIZE][/P][P][SIZE=3][FACE=Calibri]P10[/SIZE][FACE=Calibri]感悟:[/FACE][/FACE][/P][P][SIZE=3][FACE=Calibri] 人最可怕的是觉得自己可以超越自然,有些东西真的无法超越的。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不等于消极地面对人生。无论是怎样的生命,一定要有积极的取向,在文段中我们听到了黄教授内心深处的呼声。他的知识体系非常地广泛,涉略很广在,其写作目的就是告诉我们人即目的,尊重人的自然身心发展规律,认真反省什么是我们需要的文明与理性,我们看到黄教授借力“童年”这一本初概念,欲以最真诚主体去穿越自然与文明混沌地带的信心,以及求思想之通达、人性之解放的决心。我觉得这点赤子之心实在是我辈所要仰视的。[/FACE][/SIZE][/P][P][SIZE=3][FACE=Calibri]黄教授是个理论高手,擅长在诸多知识险滩履险如夷,这也让我开始尝试着走进那些原本我几乎不靠近的专业理论著作,这也给我无形中打开了一扇又一扇门。世界在运转,教育在进行,童年梦在延续。我们有什么理由放弃努力?  [/FACE][/SIZE][/P][P][FACE=Calibri][SIZE=3]我们的生活由无数个可贵的情境汇集而成。生活应是多样的行止而不是枯萎的教义,教育应是生动的体验而不是无情的录入,文明应是自由的步履而不是重生的宰制。也因为这样的行止、体验和自由,我们才知道什么在组成我们的生命,什么是人之为人的幸福。什么是幸福,对于教育者来说,就是教育人不要总忙着去教育别人,学着找一点点时间好好教育教育自己,不要丧失了教育的本心。[/SIZE][/FAC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2
        • 头像
        • 美猴王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200
          • 财富4
          • 积分8027
          • 经验46310
          • 文章6420
          • 注册2006-05-16
          [P][COLOR=#1a1ae6][SIZE=4][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摘录[/SIZE][/FAC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p52 [/COLOR][/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正义不过是力量,是强者借以维护本身利益的字眼而已。各种不同形式的政府,不论是贵族的、专制的或是民主的政府,依其利益,各制定法律。这些法律本为他们自己的利益而设,现在加诸人民身上,声言这便是正义,违者为不正义,予以惩罚。当主政者抢走人民财物,使人民沦为奴隶时,没有人指责他,反而赞扬他、祝福他,这是什么缘故?因为一般人指责不正不义,只有当自己深受其苦之时,而非出于自己的良心。只要事不关己,便少管闲事。[/SIZE][/FACE][SIZE=12pt][/SIZE][/SIZE][/FACE][/P][P][COLOR=#1a1ae6][SIZE=4][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SIZE][/FACE][/COLOR][/SIZE] [/P][P][COLOR=#1a1ae6][SIZE=4][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我的解读:这段话,放在教育读物里,似乎不关乎教育。事实上,走进文字的背后,教育的弊端昭然若揭。比如说管理。我承认教育是需要管理的,但过度的管理是很可怕的,并且也是低效的——激发学生潜意识中的消极抵抗![/SIZE][/FACE][SIZE=12pt][/SIZE][/COLOR][/SIZE][/P][P][COLOR=#1a1ae6][SIZE=4][FACE=Times New Roman]看看我们的管理者,要求学生的外在形象要一个样,动作也要一个模式,总认为整齐划一才是好。那么看看那些自由生长的野花,整齐吗?就算外在形象统一吧,这个外化也不怎么害人,可是,竟然由外化发展到内在的固化了。无怪乎[/FACE][FACE=宋体][SIZE=12pt]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在他的书中写到:不用担心中国偷窃美国技术,因为美国可以很快地发明新的技术;最应该担心的是中国偷窃了美国独立宣言、宪法精神等代表美国价值的东西。当中国开始拷贝这些东西的时候,才是中国强大的开始,那才会对美国构成实质威胁。[/SIZE][/FACE][/COLOR][/SIZE][/P][P][FACE=宋体][SIZE=12pt][COLOR=#1a1ae6][SIZE=4]我们的孩子知道什么叫独立吗?知道什么是宪法精神吗?他们除了死背死抄死听话死守规矩之外,没有自己的思想,更不懂得反抗不合乎人性的东西。[/SIZE][/FACE][/COLOR][/SIZE][/P][P][FACE=宋体][SIZE=12pt][COLOR=#1a1ae6][SIZE=4]这些乖孩子,长大能有什么作为?我们这一代已经被教育教成了精神的侏儒,可是,我们还在努力地坚持不懈地制造新世纪的精神侏儒。[/SIZE][/FACE][/COLOR][/SIZE][/P][P][B][FACE=宋体][SIZE=16pt][COLOR=#1a1ae6][SIZE=4] [/SIZE][/COLOR][/SIZE][/FACE][/B][/P][P][FACE=宋体][SIZE=3] [/SIZE][/FACE][/P]
          让教育回归朴素!
          在线情况
          53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670
            • 经验24479
            • 文章636
            • 注册2010-11-28
            [P][ALIGN=center][B][FACE=Times New Roman][SIZE=22pt]教师的偏见[/SIZE][/FACE][/B][B][SIZE=22pt][/SIZE][/B][/ALIGN][/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P][LINE-HEIGHT=20pt][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B][FACE=黑体][SIZE=12pt]摘抄[/SIZE][/FACE][/B][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能欣赏异类,喜好异类,是儿童天生拥有的特质,大谈人格教育的大人难以望其项背。[/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然而接近异类、喜好异类,甚至欣赏异类,却是开放心灵的高贵气质。这项高贵气质在多数的大人身上,早因世故与偏见的污染而消逝无踪。[/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发展人类爱,是人格教育的极致,但人格教育的实施,不论何种水平的内容,都不能以外在的方式来教导,不能用规格化的教材来训诲。任何外在的、规格化的教诲,只能使学生顺从或附和,而顺从与附和无法产生真正的爱,更发生不了人类爱。[/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人格教育,尤其是发展人类爱的人格教育只能通由知性教育来完成。把知性教育定位于拓宽与印证人的体验,那么人格教育便自然形成。此时发展人类爱则成了知性教育的自然结果。(P66[/SIZE][/FACE]-68)[SIZE=12pt][/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 [/FACE][/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B][FACE=黑体][SIZE=12pt]感悟[/SIZE][/FACE][/B][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教师,一直被尊称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时至今日,教师群体仍然是社会中整体道德水平最高的群体之一,也是最富有人类爱的群体,因为人类爱不仅是教师工作的要求,也是教师长期与儿童打交道的结果使然。[/SIZE][/FACE][SIZE=12pt][/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但是今天,我们也不能不遗憾地说,尽管这个群体整体优秀,但是我们在偏离儿童天生的心无偏见的特质方面越走越远了。一方面在高唱“有教无类”,但实质上却在搞什么“积分入学”;另一方面,在倡导“爱每个孩子”同时,在实质上搞了更多的兴趣班、特长班,给予了更多的资源。我们从事教育工作,却做了许多非教育的事,甚至是反教育的事。海南省万宁二小的陈校长的事情还没有结束,广东雷州的郑校长又冒了出来,而且是打着帮助学生辅导功课的旗号[/SIZE][/FAC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什么原因呢?在可能想到的原因里面,我认为是对教师的人格教育可能缺失了,或者说是可能是有问题的。我们对老师的人格教育,要求老师具备高尚的师德,从根本上讲还是一种外在的规化与教导,是外在强加给老师的,按黄武雄教授的话来讲,只能产生顺从或附和,无法产生真正的“人类爱”。在这里,我想多讲下这个陈校长,据说陈校长的前任是个师德特别高尚,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为了学校的发展沤心沥血、英年早逝。在陈校长接班时,在媒体聚焦的背景下,陈校长曾信誓旦旦地表示向前任学习,把学校打造成全市最好的小学,但是他在行动上却越走越远。由此,是否可以再次提醒我们外灼的教育容易迷惑人。[/SIZE][/FACE][SIZE=12pt][/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怎么办呢?还是要树立“体验”的意识,提升人格教育的自主性。加强体验,老师就是要多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家庭,了解并体验学生成长背后的故事,才能对学生,特别是问题孩子有更多的同情和理解。加强体验,就是要对各种常见的教育要求、教育举措保持一种警醒、反思和批判,要用自己的实践去印证,保持独立性,否则我们很可能异化成为体制的工具,异化成为生产力的工具,甚至异化成为某个人的工具。在这种共情与反思中,我们也许会少一点粗暴,少一点绝情,多一点真正的“师爱”、“教育爱”。[/SIZE][/FACE][SIZE=12pt][/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只有我们教师自身的人格教育完善了,我们才有资格谈儿童进行人格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持一颗童心,向儿童学习,不仅是一种人本主义教育的口号,更有实际的现实意义。但愿陈校长、郑校长的事情不再发生吧![/SIZE][/FACE][SIZE=12pt][/SIZE][/LINE-HEIGHT][/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4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19
              • 经验6453
              • 文章207
              • 注册2010-11-23
              [P][P][ALIGN=center][B][FACE=宋体][SIZE=22pt]谁消磨了我们的“生之勇气[/SIZE][/FACE][/B][B][FACE=宋体][SIZE=22pt]”[/SIZE][/FACE][/B][B][FACE=宋体][SIZE=22pt][/SIZE][/FACE][/B][/ALIGN][/P][P][ALIGN=left][FACE=宋体][SIZE=16pt][摘抄]P8 [/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ALIGN][/P][P][FACE=宋体][SIZE=16pt]     [/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是这种特质中的生之勇气使人在成长中无畏无休地干扰外在事物,去揭表达式自然的面纱,使外在世界的秘密一层层地同化于人的认知图式之中,融合于人的知识、人的文明之中,发展了人类伟大的文明。[/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FACE=宋体]感悟[/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宋体]:[/FACE][/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    [/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这学期有一篇课文,题为《花的勇气》。讲述的是不在阳光明媚下绽放,却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满山遍野的野花的故事。植物这样的成长方式,是不被我们人类的正常思维所了解。然而,细想一下,看起来温暖的阳光,却恰恰是植物“成长关键期”阻碍,而风雨才是他们生命的滋养![/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     [/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想到这成长关键期,不仅想起上周三晚上,女儿要我一遍又一遍帮她录“主持节目”的故事。当天应该是女儿学校进行了六一节目彩排,晚上女儿就学着主持人的样子,一手拿话筒(拖把手柄),一手拿主持稿(白纸)[/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一开始,我觉得很好笑,边拍边笑;但当两三次下来,我就笑不出来了,而是很尽职地做起“摄影师”来。你想啊,你一直笑,可刚刚五岁的宝宝却一本正经地看着自己的表演,说着这里不太好,那里要改正,还一次次自己把自己给“[FACE=Times New Roman]NG[/FACE][FACE=宋体]”掉,让我重拍,我还能笑吗?[/FACE][/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后来,一直拍了七次,女儿才稍稍满意。[/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试想,如果是我们这些成年人,会无聊得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去学即使你很喜欢的一些东西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再看看,我们的孩子们,在四五岁时,无论是什么场合,大都能落落大方地表演着他们认为最好的节目!可随着的年龄的增加,这样的勇气却逐渐消失。即使各种活动中,想请一位成年人发言,要么是事前有所准备,要么就是一推再推,或是谦虚,或是胆怯,或是道不明说不清的理由。[/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不禁又问:到底是谁消磨了我们的勇气?[/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童年与解放”,说得真好!其实,成年人也需要解放,只要找回童年时的“勇气”![/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5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384
                • 经验41239
                • 文章373
                • 注册2010-11-23
                [P][SIZE=9pt][/SIZE][/P][P][ALIGN=center][b][FACE=楷体][SIZE=6]知而逆行,危矣[/FACE][/SIZE][/b][/font][/ALIGN][/P][P][SIZE=9pt][/SIZE][/P][P][SIZE=9pt][/SIZE][/P][P][ALIGN=left][SIZE=9pt][P][/P][P][ALIGN=left][SIZE=9pt][b][FACE=楷体][SIZE=14]【摘录】[/SIZE][/FACE][/b][/SIZE][/SIZE][/ALIGN][/ALIGN][/P][/P][P][SIZE=9pt][/SIZE][/P][P][SIZE=9pt][SIZE=4][FACE=楷体] P82页 [/SIZE][FACE=楷体]知性教育与人格教育,应以这样的辩证关系来实施,人格教育,即使是倡导人类爱的人格教育。都不能化约成训诲式的教材来灌输;通过知性教育,在儿童开放而无偏见的心灵之上,启发儿童对人真诚的同情,使儿童对人的文明珍惜与肯定。有了发自内心的同情与肯定,才会发自内心的对人的社会与人的文明,深入去批评与真诚去传承,拓展进一步的知性教育。[/FACE][/FACE][/SIZE][/P][P][SIZE=9pt][FACE=楷体][SIZE=4]【感悟】[/FACE][/SIZE][/SIZE][/P][P][SIZE=9pt][SIZE=4] 这段话我感触特别得深刻,现在全国上下很多地方都掀起了一股国学风,这股国学风在我看来很是有深入研讨的必要。国内很多的学校的国学教育无非都是推行国学相关经典文本,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记诵。这个事情根本的出发点是非常好的,但是我们要明白人格教育是无法依靠化约成训诲式的教材来灌输培养的,不是让学生读读背背就能成立的,很多学校推行的国学经典诵读现在已经成为学生的噩梦,仅仅是成为某些风云人物的业绩点缀。我觉得我们学校在推行国学经典诵读方面有一个理念很好,那就是非常重视知行合一。当然知行合一这一理念也不是我们学校提出来的,而是注明的心学大师王阳明提出来的。[/SIZE][/SIZE][/P][P][SIZE=9pt][SIZE=4] 大师王守仁在当时提出知行合一说主要是针对程朱理学。他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这在我们当下其实也是一种很严重的浮夸学术风。[/SIZE][/SIZE][/P][P][SIZE=9pt][SIZE=4]什么是“知行合一”?“知”,主要指人的道德准则和思想广度和深度。“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SIZE][/SIZE][/P][P][SIZE=9pt][SIZE=4] 现在很多学校推行的国学教育在知行上是脱节及“知而不行”的。从人的思想品德教育上看,人的道德意识离不开具体的行动,行动也无法脱离道德意识。二者互为唇齿,相互依存。知一定要落实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SIZE][/SIZE][/P][P][SIZE=9pt][SIZE=4] 王阳明大师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背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盲行甚至妄行。在刚开始思想活动时句依照基本的"善"的原则去做,将邪念消灭在刚刚萌芽状态,这也叫“知行合一”。[/SIZE][/SIZE][/P][P][SIZE=9pt][SIZE=4] 现在我们的社会很多时候就是很多人知而不行,甚至有个别的人是知而逆行。柏拉图早就认识到一个社会一旦哲学家、思想家们知而逆行,那就是相当危险的时候,这会让我们离“中国梦”越来越远。[/SIZE][SIZE=9pt][/SIZE][/SIZE][/P][P][SIZE=9pt][/SIZ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6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670
                  • 经验24479
                  • 文章636
                  • 注册2010-11-28
                  [P][LINE-HEIGHT=28pt][ALIGN=center][B][FACE=Times New Roman][SIZE=22pt]附和的教师[/SIZE][/FACE][/B][B][SIZE=22pt][/SIZE][/B][/ALIGN][/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 [/FACE][/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SIZE=3][FACE=Arial][COLOR=#333333][[/COLOR][/FACE][FACE=Arial][COLOR=#333333]摘抄[/COLOR][/FACE][FACE=Arial][COLOR=#333333]][/COLOR][/FACE][/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宋体][COLOR=#2b2b2b][SIZE=12pt]要思想解放,先要对抗的是附和主义。附和主义使人在幻象中拥抱国家、宗教、种族、阶级及世俗的规范与价值,在表面幸福和谐的追求中拥抱刀枪与炮火。[/SIZE][/COLOR][/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宋体][COLOR=#2b2b2b][SIZE=12pt]人主体性的丧失,是因人在结构中的异化。附和便是一种表态,是附和者向社会捐输他的善良,甚至宣示他对集体的忠诚。[/SIZE][/COLOR][/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宋体][COLOR=#2b2b2b][SIZE=12pt]人要在他所赖以依存的文明社会中,求得生机与求取发展,首要条件是思想解放,是跨越附和主义的彻底的思想解放。思想解放意味着对既存价值的根本质疑。回馈与反省是上述发展过程中,绝对必要的环节。(P99-P115[/SIZE][/COLOR][/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宋体][COLOR=#2b2b2b][SIZE=12pt][[/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2b2b2b][SIZE=12pt]理解][/SIZE][/COLOR][/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宋体][COLOR=#2b2b2b][SIZE=12pt]我先举前两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新闻。[/SIZE][/COLOR][/FACE][COLOR=#424242][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5[/FACE][/SIZ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424242][SIZE=12pt]月[/SIZE][/COLOR][/FACE][COLOR=#424242][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29[/FACE][/SIZ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424242][SIZE=12pt]日至[/SIZE][/COLOR][/FACE][COLOR=#424242][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6[/FACE][/SIZ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424242][SIZE=12pt]月[/SIZE][/COLOR][/FACE][COLOR=#424242][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3[/FACE][/SIZ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424242][SIZE=12pt]日是深圳[/SIZE][/COLOR][/FACE][COLOR=#424242][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2013[/FACE][/SIZ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424242][SIZE=12pt]年中考填报志愿时间,为揽到尖子生,宝安中学、新安中学、宝安第一外国语学校等三所重点高中提前上演“掐尖战”。三校招生老师手握公明中学初三年级学生考试成绩排名表、两次模拟考试成绩以及家长联系电话,在酒店设临时办公点,变身说客,以承诺保证进重点班、优先推荐担当学生干部、免择校费、申请生活补助及奖学金等动员家长提前签约。[/SIZE][/COLOR][/FACE][COLOR=#424242][SIZE=12pt][/SIZE][/COLOR][/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Times New Roman][COLOR=#424242][SIZE=12pt]媒体一直在追问一个问题,究竟是谁泄露了考生信息?我认为落脚点有误,首先应问这种招生承诺能否兑现?这种招生是否违背政策,是否违反法律?我个人曾在[/SIZE][/COLOR][/FACE][COLOR=#424242][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2005[/FACE][/SIZ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424242][SIZE=12pt]年就这种承诺发表过一篇文章,我认为协议内容违反了国家招生政策,协议内容显失公平,协议明显带有欺诈条款,该协议在本质上根本就是一个非法合同,是无效的。但问题是时隔[/SIZE][/COLOR][/FACE][COLOR=#424242][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8[/FACE][/SIZ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424242][SIZE=12pt]年,文章虽然是发表了,但现实并没有改观,反而愈演愈烈。时至今日,我感兴趣的是,既然是非法招生,为什么还会大行其道?我们也许都会说,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校长要承担责任。我承认两者是主要责任,但大家可能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人群,那就是在其中参与招生的教师、提供信息的教师。[/SIZE][/COLOR][/FACE][COLOR=#424242][SIZE=12pt][/SIZE][/COLOR][/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Times New Roman][COLOR=#424242][SIZE=12pt]教师们不可能不知道这种行为是违法的,但大家却乐此不疲,甚至于带着一种很强烈的神圣观与使命感。这是什么现象?我想这就是典型的附和、典型的媚俗。是对学校集体行为的附和,是对考试主义的附和。按黄武雄教授的话来讲,我们的教师在[/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2b2b2b][SIZE=12pt]集体中被异化了,本来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却以集体的名义沦陷了。联系到近期教育界出现的不少事情,大抵都跟这种附和与媚俗有关。有外国学者评论说中国道德教育的现状,可怕的不是多少次道德底线被击穿,而在于身为道德楷模的教师群体自身的沦陷。[/SIZE][/COLOR][/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宋体][COLOR=#2b2b2b][SIZE=12pt]我们教师面临的现实是不容乐观的。目前虽然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但是仍然盛行的是应试教育。按南京师范大学齐学红教授的话来讲,就是一种考试主义的文化。在这种考试主义的背景下,[/SIZE][/COLOR][/FAC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252525][SIZE=12pt]生源之争便不可避免,争生涯的背后是各校之间的利益之争,借优质生源提高升学率,借升学率提高知名度,以知名度吸引择校生,以择校生获取高收益,“利益链条”驱使各校在争夺尖子生时频频使出怪招,有的学校甚至给老师下达硬性指标,招生人数直接跟老师绩效工资挂钩。所以教师们为了[/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2b2b2b][SIZE=12pt]宣示他 “对集体的忠诚”。[/SIZE][/COLOR][/FAC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252525][SIZE=12pt]很自然地就成了招生的工具,成了某些人的工具。[/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2b2b2b][SIZE=12pt][/SIZE][/COLOR][/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宋体][COLOR=#2b2b2b][SIZE=12pt]但是不是我们做教师的就没有作为了呢?黄武雄教授讲得好。“人要在他所赖以依存的文明社会中,求得生机与求取发展,首要条件是思想解放,是跨越附和主义的彻底的思想解放”。所以,教师们必须要从附和主义中解放出来,这不仅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学校和教育发展的首要条件。中国教师报总编辑雷振海有一句话,“现代教育呼唤现代教师”,现代教师是什么呢?不仅是懂得如何教学,更要对教育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否则,我们教出来的孩子以后还重复我们做工具的命运。教师怎么实现解放呢?要有“对既存价值的根本质疑”,要学会“回馈与反省”,要深入体会学生的情境中去,要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不断实践、不断体验、不断反思,在不断的专业发展中保持和“具有主体性”。[/SIZE][/COLOR][/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宋体][COLOR=#2b2b2b][SIZE=12pt]愿下个8[/SIZE][/COLOR][/FACE]年后,不再有这种非法合同,不再有为这种合同提供服务的教师。[SIZE=12pt][/SIZE][/LINE-HEIGHT][/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7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19
                    • 经验6453
                    • 文章207
                    • 注册2010-11-23
                    [P][FACE=Times New Roman][SIZE=16pt]童年与解放之[FACE=Times New Roman]6[/FACE][/SIZE][/FAC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6pt][/SIZE][/FACE][/P][P][ALIGN=center][FACE=宋体][SIZE=22pt]守护“赤子之心”[/SIZE][/FACE][FACE=宋体][SIZE=22pt][/SIZE][/FACE][/ALIGN][/P][P][FACE=宋体][SIZE=16pt][[FACE=宋体]摘录[/FACE][FACE=Times New Roman]]P35[/FACE][FACE=宋体]、[/FACE][FACE=Times New Roman]36[/FACE][/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   辨认特征的能力是人天生的禀赋。赤子降生,世界对他是一片陌生,陌生使他极度敏感,使他天赋辨认特征的能力发挥无遗。[/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   但远古祖先的斧头已经腐锈,辨认特征的自然能力早已衰退,他只有颓然而返,回到文明早已精耕的田园,徘徊踱步,在已知文明的疆域里流连终生。[/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FACE=宋体]感悟[/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宋体]: [/FACE][/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    上次看到熊飞对“赤子降生”这几个字深有感悟,当自己也看到时,真的觉得这几个字能触动人心。[/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我也常常想,本来好好的一张张“白纸”怎么才没几年就变得有些面目全非,甚至有些是“面目可憎”了呢?或许,是我们这些成年人在这个旅途当中,没有好好保护好或引导好这一颗颗赤子之心![/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无可否认,当我们看到我们孩子在不知不觉之间,明明小小的个子却说着成人的话语,带着成人的表情时,好笑的同时,难免会有些许无赖。特别是最近我家小孩儿的作业越来越多时,她的无助我的无奈就更明显。那些她不会写的字,不会做的题,我又不愿细细教起时,她开始哭闹了,说不写完老师会骂的![/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到底童年里,我们要守护的是什么?[/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我当然不能说老师有错,但我更不能说不写,要不,从小心里想着作业不写那养成习惯了可不行。于是,就帮她做!还说,老师说过是可以写的。[/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今天早上刚上课,讲练习册时,小轩就空着手在哪儿。那张胖乎乎的小脸上我看不出有丝毫难堪与不安——这是一个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的孩子,小小年纪还敢和母亲对打,在我的课堂上倒是很积极,但就是不写作业,而且各科作业常期不写!其实,这孩子很聪明。但是,这样的聪明与书中所说天生的“辨认特征的能力”我觉得随着他年龄的增加,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开始慢慢消退。现在,他的书写和写作能力越来越差。[/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这样原本让人心疼的孩子,却如今让我们这些做老师觉得真的有点儿心烦。[/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都说我们小学教师是打基础的阶段,我想这不光是指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品行基础!如今,我更觉得这天生的禀赋“辨认特征的能力”也是我们应该责无旁贷要用心保护的!想想自己之所以选择四年级,就是想看看自己努力几年究竟能带出一批什么样的孩子,或许就是想守护“赤子之心”![/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8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20
                      • 经验916
                      • 文章120
                      • 注册2013-04-10
                      [SIZE=3]    随着时代的发展  儿童越来越早熟   这个问题应该辩证得来看待  也许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  守护赤字之心   让他们保持最初的善良和秉性   但同时也要让他们走向成熟   适应社会[/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9
                      • 头像
                      • 美猴王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200
                        • 财富4
                        • 积分8027
                        • 经验46310
                        • 文章6420
                        • 注册2006-05-16
                        [P][COLOR=#e61ae6][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2013[/COLOR][/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年[/SIZE][/FAC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6[/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月[/SIZE][/FAC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4[/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日[/SIZE][/FAC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星期二[/SIZE][/FAC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FACE][/P][P][COLOR=#e61ae6][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摘录:[/SIZE][/FAC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P43  [/SIZ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而装腔作势,故意模仿儿童的言辞便以为进入了儿童世界,更反映了大人对儿童世界的无知。[/SIZE][/FACE][SIZE=12pt][/SIZE][/FACE][/P][P][COLOR=#e61ae6][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我的疑惑:虽然说我也是从儿童走过来的,但我以为,其实每个儿童的世界是不同的。有的儿童的世界确实是单纯的,赤色的;但也有一些儿童的世界是复杂的,甚至是黑色的,甚至带点邪气的。我们都说,要努力想办法走进儿童的世界,我就在想,我们贸然地走进孩童的世界,这对孩子来说,是不是一种侵略呢?再说,究竟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走进孩子的世界呢?李镇西老师说,以童心换取童心。我始终觉得这话有点“文学”。李老师的意思就是老师必须要有一颗童心,然后才能获得孩子们的童心。我就想,老师要在什么状态下才是童心?[/SIZE][/FACE][SIZE=12pt][/SIZE][/COLOR][/P][P][COLOR=#e61ae6][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我很多时候都在想,我有没有一颗童心呢?我觉得我没有。我不会与女孩子去修房子,也不会跟孩子去打乒乓球,我就是每天在教室静静地陪伴着他们。我喜欢安静,安静地思考,安静地做事。当然,我也能容忍孩子们的快乐的叽喳,但不喜欢他们的吵闹。我更不会模仿孩子的言辞,我说的话语都是那么成人化。可是,我发现,这并不影响孩子喜欢我啊![/SIZE][/FACE][SIZE=12pt][/SIZE][/COLOR][/P]
                        让教育回归朴素!
                        在线情况
                        60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384
                          • 经验41239
                          • 文章373
                          • 注册2010-11-23
                          [P][ALIGN=center][SIZE=5][b]直面惨淡人生[/b][/SIZE][/ALIGN][/P][P][SIZE=5]【摘录】P55、56[/SIZE][/P][P][SIZE=5]不经体验的知识使人异化。死的知识使人从自身异化出去,知识不再是人的一部分,相反地,人变成了知识的工具,人异化到死的知识中,如果在这时候死的知识又被他人利用,人也就变成了化的工具。[/SIZE][/P][P][SIZE=5]而真实的知识是人认识世界的过程与结果。知识应属于人的自身。通过不断体验得来的知识,人逐渐形成智慧,人才成其为人。[/SIZE][/P][P][SIZE=5]歌德把这种观念说得很深刻:人只有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才能认识自己。经体验得来的知识,便成为自身不能割离的部分。如果他不再以体验得到知识,那么他的成长便告停顿。他僵化老化,他的生命不再有创造,他已经在自身的异化中消失。所以说,体验也是人重要的原始创造特质。[/SIZE][/P][P][SIZE=5]等到一个人开始被灌输外加的知识,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被剥夺自身的参与及体验,那么他的成长、他的创造活动便告停止。[/SIZE][/P][P][SIZE=5]【感悟】:[/SIZE][/P][P][SIZE=5]我非常地赞同黄教授的这个观点。这里我觉得不得不再提一提美国梦的缔造者之一杜威。近些年来杜威的一些教育观点在我们国内提得比较少一些。我们中国解放前的教育体系基本上都戴上了杜威的烙印,而解放后教育体制的苏联全盘化也让我们在一段时间内否定了杜威的很多观点。黄教授的这一观点我个人认为恰恰与杜威不谋而合,更巧的杜威的这些观点却与我们中国两千多年前的牛人鬼谷子有神合之妙,实在是让人拍手称赞。[/SIZE][/P][P][SIZE=5]杜威认为生长即生活之特征,教育除生长外,别无目的。那么教育所培养的,不应该仅仅是适应环境的人,而是会改造环境的人。回望我们当下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很多时候只是在环境面前被动地逆来顺受,我们的社会明显缺乏破旧立新的勇士而停滞不前。教育即生长,这个生长,是人的生长,也是社会的生长。人的个人价值包涵着无穷的社会价值。[/SIZE][/P][P][SIZE=5]人的生长的可能性何在?人所拥有的与生俱来的一种源于自然的原始创造特质。这种特质使人在于外界环境的互动中表现出无所畏惧的勇气,勇敢地去挑战,去揭开自然的奥秘,使外在世界的秘密一层层地同化于人的认知场之中,融合于人的知识、文明之中。当下绝大部分的人已经因受文明的制约而丧失了流淌在自己血液中的无边好奇、无限勇气与无偏见的原始特质。 [/SIZE][/P][P][SIZE=5]我们应该为这种特质的丧失而默哀,因为这是不可逆的,一旦没有了它,人类徒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却没有改造环境的能力;徒有运用文明的能力,却没有开拓文明的能力。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也很想去改变这样的一个现状。 [/SIZE][/P][P][SIZE=5]前几天看谢主任的那篇文章,更让我意识到教育功利化的壁垒实在过于坚硬,我们很多的教育人怀揣着美好的理想和青春的热忱在这个围城里四处碰壁头破血流……[/SIZE][/P][P][SIZE=5]鲁迅先说得好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辈也以此为旗帜直面这令人沮丧的现实,艰辛地前进,不能看到花开,也要给与一些甘露。[/SIZE][SIZE=9pt][/SIZ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234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