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61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1032
    • 经验63186
    • 文章1038
    • 注册2010-11-26
    [P][FACE=Times New Roman][COLOR=#9611ee][SIZE=3]摘抄:[/SIZE][/COLOR][/FACE][/P][P][SIZE=3][COLOR=#9611ee][FACE=Times New Roman]人孕育于自然[/FACE][FACE=Times New Roman],[/SIZE][FACE=Times New Roman]赋有的是辨认自然的能力,犹如婴儿之能辨认母亲的容颜。文明教育引领儿童进入文明社会时,经常忽略小孩原有的辨认与感受无穷多个个变数的禀赋,只教导他文明的知识与精神的语言,要他一步步学会并掌握文明所控制的这有限多个变数,要他设计飞机,却任他忘记背负多少世纪的人类梦想的白鸟青雁正翱翔于天际。[/FACE][FACE=Times New Roman]P27[/FACE][/COLOR][/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感悟:[/SIZ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黄武雄[/FACE][FACE=Times New Roman]教授从字里行间里告诉我们:人类创造文明,同时人类也在践踏文明。孩子的天赋,是自然所给予的本能,一个孩子从生下来不能辨别妈妈,到[/FACE][FACE=Times New Roman]2[/SIZE][FACE=Times New Roman]岁左右能用母语和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刻意教孩子,但是孩子凭借天赋之能完成了一次大的转变。但是从孩子进入幼儿园起,父母、老师便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在大人的强烈的干预下,孩子自然天赋的逐渐蜕化。孩子许多兴趣也渐渐消失。例如我们那个年代,家里兄弟姐妹一群,父母每天在外面为了谋生打拼,根本没有时间唠叨,没有电脑,没有电视,我四年级时,我们一群喜欢唱歌跳舞的人组成了一个表演团,我们用糖纸做成头花,用红布条作为演出道具,每天晚上我们就在街道的路边载歌载舞,劳累了一天的父辈们就是我们的观众。掌声,喝彩给了我们童年的快乐。声那时我们对学校一往情深,[/FAC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判断教育方法是否正确的标准是孩子是否快乐。如果我们的孩子不快乐,那证明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回头看天性的孩子,如果没有外界的干扰,孩子会对一枝花,一条小鱼,一滴雨点,一片雪花,甚至路边的一片落叶而欢欣鼓舞,孩子的快乐随处可见,高兴了手舞足蹈的笑,不高兴时的哇哇大哭,无一不显示儿童时代的天性的活力和幸福。随着年龄的增加,附加在孩子身上的东西越来越多,能使孩子快乐的东西和事情越来越少,这不能不说明外在的东西或者外在的教育在和孩子的快乐背道而驰。[/SIZE][/FACE][/P]

    捡一枚橄榄品人生
    借一双慧眼看教育
    在线情况
    6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1032
      • 经验63186
      • 文章1038
      • 注册2010-11-26
      [P][SIZE=3][COLOR=#9611ee][FACE=Times New Roman]摘抄:小孩随着他与实际世界的不断互动逐日成熟,可是在“辨认特征”的自然能力上,小孩却因年岁增长而迅速退化。……辨认特征的能力原来涵盖了学习语言的禀赋。……以精确语言描述特征,是文明发展的产物。但辨认特征则是人自然天生的禀赋。[/FACE][FACE=Times New Roman]P30-33[/SIZE][/COLOR][/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感悟:小的时候外婆家捡豆子,外婆总是拉着我帮她捡,而且总是不停的说:“小孩的眼尖,小孩手快。”那时我固执的以为是外婆在故意夸奖我,想让我高兴,好帮着她捡豆子。现在看来,外婆的话确实隐藏着哲理。自然天生的禀赋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的最好礼物,如果我们在儿童时期忽视了孩子的这种禀赋,否认孩子自身存在的这种天然的能力,那么我们就糟蹋了这种天然的禀赋。许多时候成人对孩子的话不相信,颇让孩子难过。[/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例如我小的时候,随爸爸到外婆家帮着外婆收麦子,那时大人在山坡上忙碌,而我们就在山上撒野,山上的野果、野花、飞舞的蜻蜓都是我们的快乐的源泉。当时我们正在追逐打闹时,我看到一对绿光,然后看到一个象狼一样的动物从树林深处往我们这边跑来,我尖叫着:“狼来了”。所有小朋友拼命往山下跑,有一位小朋友滑到,身上多出被刮伤。父亲当时气坏了,狠狠训斥我一顿。他说:我从小就给你讲,狼来了的故事,你怎么还敢撒谎呢。父亲一边说,一边唉声叹气,好像我犯了弥天大罪,无论我怎么哭着解释,所有的大人都觉得我是说谎,我当时的感觉真的悲哀。也许就是从那时起,我再也不敢说话了,即使是我看到的事实我也不敢说出来,我怕家长还是不信任我,我怕大人那种怀疑可以杀死人的目光。那以后村子里的小猪,小鸡莫名其妙的在山上消失,直到有一天,一个村民也看到那两道绿光,人们才确信山上真的有狼,于是村里动用民兵队,带着枪在山里搜索,最终在山洞里找到狼窝,据说是;两只皮狼。父亲知道这一消息后,访知道我那天的的哭泣是委屈的泪水,父亲知道错怪了我,伤害了我,当然父亲也知道我倔强的性格,父亲没有给我道歉,因为他也是那种倔强的人,但是那以后,父亲在我面前说话总是小心翼翼,唯恐有什么话再伤害到我,其实我特别懂得父亲的那份歉疚。暑假了,父亲破天荒带我一起到南京亲戚家玩,当时二姐和小妹都很嫉妒。我明白父亲以实际行动在和我和解,其实那时我还是蛮感激我受的那一次委屈,因为那一次委屈,让我更懂得了父爱。[/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只所以举这个例子,是因为看到“自然赋予的禀性”这段话,勾起童年的一些往事。天赋的东西在童年是那么的宝贵,又是那么难得,在育人为本的今天,我们只能小心翼翼保护孩子的天性,让孩子的童真里不要留下遗憾和阴影。[/SIZE][/FACE][/P]

      捡一枚橄榄品人生
      借一双慧眼看教育
      在线情况
      63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1032
        • 经验63186
        • 文章1038
        • 注册2010-11-26
        [P][FACE=Times New Roman][COLOR=#c211ee][SIZE=3]摘抄:小孩跨入世间,便是以这种无畏的生之勇气体现他自己,把他自身融入这个世界的,他接触到世界的一切事物,不带一点犹豫,他干扰外界世界的秩序,来了解周遭的世界,从而认识他自己。[/SIZE][/COLOR][/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COLOR=#c211ee][SIZE=3]……[/SIZE][/COLOR][/FACE][/P][P][SIZE=3][COLOR=#c211ee][FACE=Times New Roman]小孩不怕跌倒,跌倒是他以他的身体融入周遭世界,干扰外界事物的秩序时,必须付出的成本。但他从不计算成本,只因体验是他生命成长不能隔离的血肉。[/FACE][FACE=Times New Roman]P45[/SIZE][/COLOR][/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感悟:[/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看到这句话,我首先想到的是:今天的教育要不要有挫折教育。黄教授的观点耐人寻味,孩子的世界不带一点的犹豫,孩子以无谓的勇气融入社会,不计成本,即使头破血流,着是成长要付出的代价。看到这几段话我更是热血沸腾,为成长的不计代价,为童年需要的无畏,为成长万岁。[/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再看今天的孩子面临的状况。从孩子呀呀学步起,身边便有一群家长在呵护着,孩子连摔倒的机会都没有,又怎么会成长呢?幼儿园起由家长接送孩子上学无可厚非,小学低年级孩子家长接送还说的过去,小学高年级有大部分家长继续接送,最让我们惊讶的是部分孩子初中三年上下学依然有家长接送。学生连融入世界的机会都没有,何来体验生命成长不能隔离的血肉。家长爱孩子可以理解,家长对孩子不放手可以理解,可是孩子不能喜爱有限的童年里得到应有的锻炼,如何成长,谁又能站在的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对自由的渴望。[/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回过头来看我们的教育,如果说活动是生命的载体,活动是德育的载体,然而学校高举着安全为天的大旗,取消一切有安全隐患的活动,于是学校就真的沦为一个画地为牢的学习牢房,一群人虎视眈眈的高呼安全的口号,禁锢孩子的行为。例如在某名校(小学)参观,学生一下课,值日老师马上到指定的位置站好。“某某你不要跑,别摔倒了。你们两位不要手拉手,不安全。没有老师看着你们不能大篮球,别伤者……”猛一看,该校形式一片大好,学生规规矩矩、老老实实低着头默默走着。好像地下是满地的金子,让他们抬不起头。实际上是值班老师告诉他们:“走路要看着脚下,别摔跤”看着一群没有活力,老气横秋的孩子耷拉着脸走在校园。有一种悲哀直袭心头。[/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用如此多的条条框框把孩子牢牢看死,让本该奔发的情绪就这样被压抑实在是残酷,安全是要抓,但是安全并不是草木皆兵。孩子连摔跤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孩子的乐趣在哪里。我上小学一年级的的时候,我的班主任给我们说:要是累了,在走廊上打一个滚就不累了,于是一下课就有学生在走廊打滚,于是大家笑着跳着,比谁打的滚多而快,大家都觉得很快乐!我们也特别喜欢我们的班主任。只要我们象做的事情他都带着我们做。[/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那时瓜果很稀奇,我们对到瓜地摘瓜果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向往。于是有一天班主任告诉大家“我们一起到瓜地摘黄瓜”。“老师要带着我们偷瓜去”我们一群人叽叽喳喳的大叫。班主任笑眯眯的说:“读书人的事。怎么会去偷呢,我们摘完过称,我出钱,大家享受。”“老班万岁,老班太好了”于是我们一群人,放了晚学后,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唱着“我们都是儿童团”直奔目的地,在瓜地里,我们在老农的指挥下完成了我们摘瓜的体验,大家的兴奋让老农也兴奋不已,记得当时他少手了班主任许多钱。后来我们依依不舍唱着:打靶归来,回家。到家后,妈妈给我说,你们这些小调皮,吃了你们班主任大半个月的工资。以后要好好表现哦!那次后,班主任成了我们心中的神,无往而不能。[/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老师带我们爬过山,下过河,那时可能人的生命没那么值钱,从来没有人说过安全之类的话,而我们反而很安全,我们愉快体验着童年带给我们的雀跃和惊喜。把童年还给孩子,给孩子一次体验挫折的机会,我们不要把学校当做育儿院,教育是该放手的时候啦![/SIZE][/FACE][/P]

        捡一枚橄榄品人生
        借一双慧眼看教育
        在线情况
        64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670
          • 经验24479
          • 文章636
          • 注册2010-11-28
          [P][ALIGN=center][B][FACE=Times New Roman][SIZE=22pt]关于“体验”的体验[/SIZE][/FACE][/B][B][SIZE=22pt][/SIZE][/B][/ALIGN][/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P][LINE-HEIGHT=20pt][B][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SIZE][/COLOR][/FACE][/B][B][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摘抄[/SIZE][/COLOR][/FACE][/B][B][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SIZE][/COLOR][/FACE][/B][/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小孩不怕跌倒,跌倒是他以他的身体融入周遭世界、干扰外在事物的秩序时,必须付出的成本。[/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B][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SIZE][/COLOR][/FACE][/B][B][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理解[/SIZE][/COLOR][/FACE][/B][B][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SIZE][/COLOR][/FACE][/B][/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昨天,我们四个人在一起举行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读书沙龙。主要是围绕王莉提出来的三个问题,四个人各抒己见,争得不亦乐乎。在这争论中,我们对于三个问题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对于我个人而言,印象深刻的是第二个,即关于体验的问题。[/SIZE][/FACE][SIZE=12pt][/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体验,在黄武雄教授的眼里,是儿童的第二个原始特质,同时,也是解放儿童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本书的最后几个章节中,教授通过解放取向的知识论,提出了人本主义的认识论,其实我理解,就是通过回归和强化体验,不断拓宽、深化人的经验网络,使人成长为独立、自由的主体,从而真正获得解放。[/SIZE][/FACE][SIZE=12pt][/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其实细想一下,目前大家普遍认同的新课程改革,其实与教授是一脉相承的,也是非常重视体验的。二者都鼓励儿童身体力行地参与,都鼓励儿童进行反思与验证,都鼓励儿童有体验的主动性。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开展了大量的活动,而且活动开展得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怪。基本上而言,孩子们是愿意参加活动的,也在活动中取得了进步。但令人费解的是,有些活动表面上很不错,但实际效果却不乐观。[/SIZE][/FACE][SIZE=12pt][/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比如说,有些班级推行班级岗位轮换制,理论基础接近于新教育的“把班级还给学生”,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在操作过程中过分地解读了轮岗,不分能力实际、个性特点,让每个孩子去硬性参与,其结果是班级乱成了一团。[/SIZE][/FACE][SIZE=12pt][/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再比如说,还是班干部问题,有些班主任比较大胆,任用一些有个性的问题学生担任班干部,结果该学生在新的岗位工作出色,不但班级管理工作出色,同时也教育和转化了自己;于是就有人跟着效仿,但我发现效仿者大多是结果不乐观,非但没有转化问题学生,倒是产生了新的问题群体。[/SIZE][/FACE][SIZE=12pt][/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还比如说,关于孩子阅读的问题,有人说,不管是什么书,只要孩子愿意读就可以了,结果在校园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口袋书,内容、情节、形式都比较雷人,结果迷上这类书的孩子倒不见得如何爱上了读书。与此类似的是,许多家长都喜欢给孩子玩电子产品,美其名曰是与时俱进,用现代科技来促进学习。很自然地孩子就迷上了,但结果好像也不怎么乐观,更多的是迷上了游戏。[/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SIZE][/FACE][SIZE=12pt][/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凡此“体验”种种,有正面的,有成功的,但好像负面的报道更多了些。于是目前又有人开始反思起新课程来。这不,深圳课改革[/SIZE][/FAC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10[/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年,以科学课程为代表的综合课程,从去年起回到了分科课程了。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昨天也对教授的“体验”进行了反思,按教授的观点,这也是对“体验”的体验,结果,我们得出了几个新的结论。[/SIZE][/FACE][SIZE=12pt][/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一是体验是有前提的。不是说体验不好,而是说,鼓励孩子体验需要有一定的前提和基础。在一个家庭中,这个前提就是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在一个班级中,这个前提就是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按陈宇的话来讲,这就是班级管理的“大智慧”。[/SIZE][/FACE][SIZE=12pt][/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二是体验是有方式的。正如教授所言,体验有直接体验,也有间接体验,在不同的背景下,体验应选择不同的方式,否则一味地盲目,只能把问题弄巧成拙,最终损害了孩子的主体性。[/SIZE][/FACE][SIZE=12pt][/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三是体验是有边界的。什么年龄段,就做什么样的事情,不能过分地跨越阶段。另外,有些事情永远都是不能体验的,因为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比如说吸毒,我想这不用过多地阐述了。[/SIZE][/FACE][SIZE=12pt][/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如果我们的结论还有点价值,那么,就说明我们对“体验”的体验是必要的,告诉我们对专家的观点不能盲从,一定要结合实际重新思考,在解构的基础上,进行个人化的建构。其实,这还是教授所说的“体验”,看来体验的确是一个好东西,但关键是如何理解和操作“体验”,是形式性的照收,还是反思性地重构,其结果完全不同。[/SIZE][/FACE][SIZE=12pt][/SIZE][/LINE-HEIGHT][/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65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19
            • 经验6453
            • 文章207
            • 注册2010-11-23
            [P][P][FACE=宋体][SIZE=16pt]童年与解放之七[/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ALIGN=center][FACE=宋体][SIZE=16pt]真的,遇见《童年与解放》真好![/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ALIGN][/P][P][FACE=宋体][SIZE=16pt][[FACE=宋体]摘抄[/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宋体]:[/FACE][FACE=Times New Roman]P43[/FACE][FACE=宋体]页[/FACE][/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   儿童纵有无限的想象力,如果没有足够广阔的经验作为想象的素材,他的世界很快就会因贫乏而萎缩。[/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在儿童尚未进入摩天大楼之前,让他多一段岁月徜徉于自然的无限中,从自然中吮吸曾经且一直哺育着人类文明的乳汁,将有助于未来人类社会的愚蠢与纷扰,带来远较富丽多姿的生气、创造与诗意。[/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FACE=宋体]感悟[/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一直很庆幸,能在这个时候遇见《童年与解放》!因为她,我很能细心地观察女儿的成长与变化;也因为她,我开始留意我所接触到的各个年龄段的孩子的表现;也因为她,我努力让被我路过生命的学生的世界能充满足够广阔的一片天地。[/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最近几年来,我所负责的学校“阳光助学活动”,在给孩子们是现金两百块钱与带孩子去书城买书两者间,我向校长坚持了后者。连续三年,我带着这些家庭贫困却格外热爱书籍的孩子去书城选书时,看着他们像过年时的灿烂笑容时,我想我也是如此幸福的。作为语文老师,作为深爱看书的我,只想让孩子能用书香浸润童年,能这样不受约束地去好书里徜徉!我也相信,热爱书的孩子心底充满着无穷的力量的。正如昨天下午,我带的十几个孩子去书城时,几个小时里专注选书的样子;正如,今天中午学校正好停电,这帮孩子却在我小小的办公室里边说着热,边乐呵呵地分着全校几十份礼物时情景。特别是那个叫俊铭的男孩,等到书分完时,衣服都湿透了![/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三年过去了,此时一算,竟达[FACE=Times New Roman]114[/FACE][FACE=宋体]个孩子从我的手中接过了厚厚一沓书!呵呵,我真的希望有一天,他们真的能为周围的人,为他所生活的区域“带来远较富丽多姿的生气、创造与诗意。”[/FACE][/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还记得有一次,和谢主任、娇华一起带孩子去海岸城玩时,谢主任纵容几个孩子玩喷泉的情景让我特别感动。是啊,那样开心地玩,无拘束地玩,才是真正的童年啊!打那以后,我再也不会阻止我家丫头总打赤脚总坐地板了!而当她一声不吭用心画画时,我总是静静等待;当她拿着话筒学着主持人的样子,认真为我“主持”节目时,我会当一个很合格的导演,然后一遍遍认真为她提意见![/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煽情也好,啰嗦也罢,真的,遇见《童年与解放》真好![/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66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384
              • 经验41239
              • 文章373
              • 注册2010-11-23
              [P][SIZE=9pt][SIZE=12pt]
              [/SIZE][/SIZE][/P][P][SIZE=9pt][P][ALIGN=center][b][SIZE=16pt]让教育阵地成为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沃土[/SIZE][/b][b][SIZE=16][/SIZE][/b][/SIZE][/ALIGN][/P][/P][P][SIZE=5]【摘录】P144[/SIZE][/P][P][SIZE=5]依前述我们将知识界定为人的经验的拓宽,把教育当做拓宽人的经验,我们提出:经验网络的发展其实刻画人心智的成长,教育的意涵在于使一个人通过体验而认识世界,使他的经验网络由小而大,由短暂而久远。这便是人本教育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人本主义者所理解的教育意涵。[/SIZE][/P][P][SIZE=5]【感悟】[/SIZE][/P][P][SIZE=5]书看到这一章,基本上大体已经有了一个轮廓。我个人认为人本主义教育哲学与我们传统上所说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是有区别的。以人为本教育观强调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其根本动因就是为了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实际上人本主义教育哲学则认为全面发展是学生的权利,不是对他们的要求。人本主义认为人具有一种发自生命本源的自我超越能力,甚至把人提到哲学的中心位置,强调主体不是作为孤立的存在,而是与他人共存共生。[/SIZE][/P][P][SIZE=5]在现实教育中,人本主义教育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以及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形成完善的人性以及让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人本主义教育观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体验”,提倡“非指导性教学”,强调学生的自由发展。[/SIZE][/P][P][SIZE=5]学生的自我实现和为达到目的而进行创造的能力是他们行为的决定因素,个人所处的物质、社会和文化环境等客观因素只能促进或阻碍学生的潜能的实现。我认为作为一个教育者要努力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别差异等,提供适当的体验机会,进一步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个体行为的制约作用, [/SIZE][/P][P][SIZE=5]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是涌动着活力的生命体,是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不能物化他们。每个学生都蕴藏着令人震惊的潜能。他们是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生命,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追求进步与发展的权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视他们为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要确立这样的信条——只要智力正常,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发展。二是要让学生的价值在教育中得以实现。每一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有一定的价值,学生也是如此。[/SIZE][/P][P][SIZE=5]我意识到在自己的工作中要努力去发现学生自身的价值,创造条件使学生实现自身的价值,提高其自我价值感。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学生视为能动的主体,采取一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去体验,逼出学生自身无尽的潜能,使其在主动的参与中享受到自身价值实现的快乐。我们的教育阵地也就成为了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片沃土。[/SIZE][SIZE=12pt][/SIZ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67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19
                • 经验6453
                • 文章207
                • 注册2010-11-23
                [P][P][FACE=宋体][SIZE=16pt]《童年与解放》[/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之八[/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ALIGN=center][FACE=宋体][SIZE=16pt]放慢脚步,欣赏过程[/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ALIGN][/P][P][ALIGN=left][FACE=宋体][SIZE=16pt][摘抄]P[/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72-73[/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ALIGN][/P][P][FACE=宋体][SIZE=16pt]     [/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人生下来认识世界,先是发挥自然能力,然后发展文明能力,到了知性逐渐成熟时,需要的是融合文明的训练与自然的直观,人的生命与创造才得以开展。自然能力的本质是创造[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宋体]文明能力则为训练。[/FACE][/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FACE=宋体]感悟[/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宋体]:[/FACE][/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这一段时间被这个人或儿童的“自然能力”与创造能力所束缚,一心在想,怎么样能保护这两种最重要的本能。《童年与解放》里这几节“童稚世界无限”、“跌倒的次数没写在脸上”、“人在知识中异化”及“当人不再年轻时”都在谈论这样的话题。作者毫不掩饰地强调要鼓励儿童大胆探索、无罪地体验![/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很巧合,在《人民教育》[FACE=Times New Roman]2013[/FACE][FACE=宋体]。[/FACE][FACE=Times New Roman]8[/FACE][FACE=宋体]中这篇题为《教育,要注重过程中的生长》开篇就是这样一人美国小学四年级数学课的一个案例:教师在黑板上写下“[/FACE][FACE=Times New Roman]90-65=[/FACE][FACE=宋体]?”然后请几位学生在黑板上演算。[/FACE][/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第[FACE=Times New Roman]1[/FACE][FACE=宋体]位学生列出竖式后,茫茫然不知所措。[/FACE][/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第[FACE=Times New Roman]2[/FACE][FACE=宋体]位学生边扳指头边思考,支支吾吾地回答不出来。[/FACE][/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第[FACE=Times New Roman]3[/FACE][FACE=宋体]位在黑板上画出[/FACE][FACE=Times New Roman]9[/FACE][FACE=宋体]根长线并划去[/FACE][FACE=Times New Roman]6[/FACE][FACE=宋体]根,然后在剩下的[/FACE][FACE=Times New Roman]3[/FACE][FACE=宋体]根长线中将其中[/FACE][FACE=Times New Roman]1[/FACE][FACE=宋体]根截去一半,再写出答案“[/FACE][FACE=Times New Roman]25[/FACE][FACE=宋体]”。[/FACE][/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第[FACE=Times New Roman]4[/FACE][FACE=宋体]位学生先在黑板上演算“[/FACE][FACE=Times New Roman]90-60=30[/FACE][FACE=宋体]”,再演算“[/FACE][FACE=Times New Roman]30-5=25[/FACE][FACE=宋体]”。[/FACE][/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这个案例让我们作者吴举宏老师一样陷入了深深地思考。[/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教育形式来看,四年级的孩子如果不会做这道题,一定早被贴上“后进生”或更多难听的标签!到底美国人的智力真的不如中国人?他们的小学教育到底在教给孩子们什么?[/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再反思我们的教育,无一不是目标明确,至于方法,更多是信奉“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原则,只要孩子能考个好成绩,就皆大欢喜。[/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前几天从网上看到湖南卫士的“钟山说事”节目中一个关于高考的话题——“高考问天”。主持人义愤填膺地指出高考及中国名牌大学的种种现状。我不禁在想,如果当我的女儿也要面对那一天时,我是怎么样的心态。要知道,现在才五岁的她就开始做美国孩子十岁都还不太明白的数学题。我应该怎么做?再看我们班四年级的孩子。他们在面对不会那样的数学题时,他要面对老师和同学怎么样的眼光。[/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或许,我们都缺少了一份心情,一份等待的心情。[/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或许,我们真的要放慢脚步,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68
                • 头像
                • 美猴王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200
                  • 财富4
                  • 积分8027
                  • 经验46310
                  • 文章6420
                  • 注册2006-05-16
                  [P][SIZE=4][COLOR=#e61ae6][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摘录:[/SIZE][/FAC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P56  [/SIZ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一个长大了的成人,仍然在长大,因为他仍然在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如果他不再以体验得到知识,那么他的成长便告停顿。他僵化老化了,他的生命不再有创造,他已经在自身的异化中消失。[/SIZE][/FACE][SIZE=12pt][/SIZE][/COLOR][/FACE][/P][P][SIZE=4][COLOR=#1111e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COLOR=#1ae61a]我的理解:[/SIZE]读到这一段,让我很惊骇。以前,我们一直都认为孩子在长大,而成人,停止长大。我也知道成人需要成长,可是,我们却忽略了,成人跟孩子一样,是需要体验的,是需要长大的。[/SIZE][/FACE][SIZE=12pt][/SIZE][/COLOR][/COLOR][/P][P][SIZE=4][COLOR=#1111e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我叩问我自己,我不去体验,我每天坐在办公室看书写字,我能继续长大么?反过来,我也想问黄教授,那些高端知识分子,获得知识,都是体验过的么?于丹说论语,易中天品三国,他们嘴巴上翻飞的知识,都是经过体验得到的吗?如果不是,那么这些知识是不是在他们那里异化了呢?或者说,他们其实停顿在原处?[/SIZE][/FACE][SIZE=12pt][/SIZE][/SIZE][/COLOR][/P][P][SIZE=4][COLOR=#1111e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回想我自己的童年,除了文字(教师教授,自己学得),其余的知识,莫不是体验所得。[/SIZE][/FACE][SIZE=12pt][/SIZE][/SIZE][/COLOR][/P][P][SIZE=4][COLOR=#1111e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七岁,我就能自己做饭,尽管没有灶台高,搭根板凳站上去,扑在灶沿上,仍然把饭菜做好了,这种体验,让我的动手能力增强,我也知道做饭时该加多少水,炒菜时放多少盐。没有人教,我在操作的过程中反复体验,反复尝试,最后做到令大家满意。[/SIZE][/FACE][SIZE=12pt][/SIZE][/SIZE][/COLOR][/P][P][SIZE=4][COLOR=#1111e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我也帮我的母亲下地干活,十一二岁,我就要肩挑背磨,我的体验是,劳动很辛苦,但劳动可以换来收获,收获的快乐可以抵消劳动所带来的辛苦。因此,在我的精神内核里,有一个永不变更的价值观,那就是:要想收获,必须付出劳动。这个价值观与我的人生观血脉相融,所以,不管在哪里,我都是一个勤奋的人。[/SIZE][/FACE][SIZE=12pt][/SIZE][/SIZE][/COLOR][/P][P][SIZE=4][COLOR=#1111e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还有许多,诸如跟同伴相处,与动物相处等等,无不是经过体验得来的知识。这些早期体验,为我之后获得书本上的知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SIZE][/FACE][SIZE=12pt][/SIZE][/SIZE][/COLOR][/P][P][SIZE=4][COLOR=#1111e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比如白居易的《观刈麦》,我教学的时候,回想自己童年时期,[/SIZE][/FAC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5[/SIZ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月底,满坡黄,早上,星星还没完全落下,夏虫还在唧唧叫,我母亲便催我起床,然后拿着镰刀,揉着惺忪的睡眼,去地里割麦。我深深地体会到割麦的辛劳,同时也期盼着麦收之后的油饼。这番体验让我特别能够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白居易似乎有了穿越相见的感觉。但是孩子们,却很难理解,不要说他们有割麦的体验,很多小孩连小麦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他们更无从得知割麦是一种感觉。所以,这首诗,他们就只有靠教参来理解,靠死记来完成学习,以应付考试,知识在孩子这里完全异化,学习它没有任何快感。我想,这也是很多孩子厌恶学习的原因之一。[/SIZE][/FACE][SIZE=12pt][/SIZE][/COLOR][/FACE][/P]
                  让教育回归朴素!
                  在线情况
                  69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384
                    • 经验41239
                    • 文章373
                    • 注册2010-11-23
                    [P][ALIGN=center][SIZE=5]知识与经验[/SIZE][/ALIGN][/P][P][SIZE=5]【摘录】[/SIZE][/P][P][SIZE=5]  P159  无可否认的,到20世纪知识已随教育、传播与信息的发达普及于世界的各个角落,但“知识”并未内化为人的经验而强化,密化、甚至深化人的经验网络,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SIZE][/P][P][SIZE=5]【感悟】[/SIZE][/P][P][SIZE=5]  我们很多老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个苦恼,我们教给孩子的这些知识到底有什么用呢?教科书上的这些知识似乎与孩子们的生活离得非常远,对他们的生活似乎没有什么帮助。我也曾经为此而深深地苦恼。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无论是百科全书、教科书、互联网、电视等等提供的信息基本上都是属于静态的,分割的,碎片化的,基本上可以认为是经验的普遍形式。我们很多时候在教学上更强调的是知识的积累,尽管这些年我们也谈运用,但这种运用更多的还是在考察知识的积累是否到位。实际上来讲人只要通过一系列的思维运动才能将这些本来作为外在经验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经验,使自身的经验网络得以一再地成长,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知识就是经验的拓宽。[/SIZE][/P][P][SIZE=5]  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提倡学校教育的生活化实用化,当然这仅仅是知识拓宽过程的初步,让孩子们在学习的初期把要学习的新概念放回生活中,与原有的感觉得到的十五进行联系,去理解。教育的具体目的就是拓宽人的经验网络,人借助各种思维形式与实践活动,延伸出适应不同时空与普遍形式的经验。我个人觉得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就非常有必要提倡大语文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不仅仅存在于我们的教科书中,更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大街上的各种标语口号,人们各式各样的叫卖声,电视里的这些广告都是语文的实用化,让学生将这些内容与课文中的普遍形式相结合,借以拓展学生自身的经验网络,这就是教育的目的。[/SIZE][/P][P][SIZE=5]  比如有次学生看广告,一个手表广告上写着本手表店的维修人员闲得无聊透顶,学生通过思辨就了解到这其中运用了课堂上常说的反语与话中话语言艺术。学生也在这个基础上举一反三,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举一个很不恰当的例子,有一个学生跟另外一个学生开玩笑用的一句话,我一下子也没反应过来,他开玩笑地说一个很友好的同学是鸿星尔克。后来经过了解我才知道学生的潜台词原来是to be number one,谐音翻译成中文就成了2B第一名。[/SIZE][/P][P][SIZE=5]由此也可见,无论是好的语文形式还是坏的语文形式,学生掌握起来都是很惊人地快。现在我的教学中常常会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文本中所提供的一些写作方法进行表达。[/SIZE][/P][P][SIZE=5]  教育不是知识的积累,更不是知识的重复,而是人的经验网络借助知识与生活化得意延伸拓宽。[/SIZE][SIZE=9pt][/SIZ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0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670
                      • 经验24479
                      • 文章636
                      • 注册2010-11-28
                      [P][P][P][ALIGN=center][B][FACE=Times New Roman][SIZE=22pt]教育者的音量[/FACE][/SIZE][/B][B][SIZE=22pt][/SIZE][/B][/ALIGN][/P][P][/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FACE][/SIZE][/P][P][LINE-HEIGHT=20pt][B][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FACE][/COLOR][/SIZE][/B][B][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摘抄[/FACE][/COLOR][/SIZE][/B][B][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FACE][/COLOR][/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在现有教育体制内,一批批未觉得善用思辨能力的师资与其他知识精英被培养出来,担任教师或行政的职位[/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FACE][/SIZE][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原来循规蹈矩的受教育历程、狭隘安全的成长经验、再加上未经解放的教义式思维,使为数不少的教师永远无法了解出现在他眼前来自不同阶级、具有不同成长环境的学生。施展权威与诉诸道德的拒斥,是填补这些鸿沟最方便的手段,也是掩饰教育者本身无能的最廉价的处方。(P127[/FACE][/SIZE])[SIZE=12pt][/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B][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FACE][/COLOR][/SIZE][/B][B][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理解[/FACE][/COLOR][/SIZE][/B][B][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FACE][/COLOR][/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看了黄教授对目前教师现状的描述与分析,真感到有“入木三分”的味道。尽管大陆与台湾教育背景不同,但似乎教师之间却有着十分的近似。我可以想象,象黄教授描述出来的教师形象,那就是我们在学校十分常见的“高音型”教师,往往靠高分贝、甚至是咆哮来喝斥、制止学生,但效果往往不好。[/FACE][/SIZE][SIZE=12pt][/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我曾经与学生一起学习一篇文章。标题好像是“文明的音量”,讲的是在澳大利亚的许多公共场所,人们都经常要做一个动作,一个习惯动作。有一次,作者在华人聚居区的图书馆翻看画册,一位金发碧眼的小男孩走前对作者说了一句话,声音小得近乎耳语,作者听了两遍也没明白,“这本书你看后请交给我”,也许是他重复时稍稍提高了嗓门,他妈妈便做了一个动作,男孩立即缄口,改用手势,直到作者明白为止。还有某日作者在“麦当劳”餐厅就餐,只见一群孩子正举行生日聚会,温馨的祝福,美丽的蛋糕,摇曳的烛光,尖尖的生日礼物,给人的强烈的视觉冲击,但有趣的是,联欢会竟没有响声,孩子们用手势和眼神交谈着,还不时以水代酒碰杯祝贺,稍有孩子大声一点,就立即有同伴一个动作,马上就会缄口。这是一个什么动作呢?对了,是“嘘”,是将右手按放在嘴上,这时哪怕最好动的孩子,也会立即安静下来。对比我们一些同学,上课不顾老师讲课时高谈阔论,下课时追逐打闹,高声喧哗,大声尖叫等等,记得当时我们一起在感慨,文明原来可以从声音上来判断。小声是文明的表现,而高声往往是是粗俗的表现。[/FACE][/SIZE][SIZE=12pt][/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近几天,我与同事在交流一个小问题,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能不能一眼就看出来。同事说了一个观点,“对孩子细声细气的老师一定不会差”,他举了若干个例子来证明,尤其在小学低龄段,对孩子进行低声教育的老师一定是有办法的老师,而大声指责孩子的老师往往是心里没招的老师。他还加了一句话,“有理不在声高”,让我印象很深刻。联系到黄教授的描述,我明白了,那些咆哮、那些喝斥其实只不过是掩盖无能的一种工具。[/FACE][/SIZE][SIZE=12pt][/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其实,大凡是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教育者的音量与教育能力还是有很大关系的。对此,不单是提醒同仁,也提醒自己要注意自己的声调、音高。[/FACE][/SIZE][SIZE=12pt][/SIZE][/LINE-HEIGHT][/P][/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1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670
                        • 经验24479
                        • 文章636
                        • 注册2010-11-28
                        [P][P][P][P][ALIGN=center][B][FACE=Times New Roman][SIZE=22pt]教师成长的指数律[/FACE][/SIZE][/B][B][SIZE=22pt][/SIZE][/B][/ALIGN][/P][P][/P][P][/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FACE][/SIZE][/P][P][LINE-HEIGHT=20pt][B][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FACE][/COLOR][/SIZE][/B][B][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摘抄[/FACE][/COLOR][/SIZE][/B][B][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FACE][/COLOR][/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我们不以机械观的论断,强说指数律完全支配人心智的发展。但人的心智发展无疑潜藏着指数律的伏流。这便是指数律:每次增长的与当时已有的成正比。(P152[/FACE][/SIZE])[SIZE=12pt][/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B][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FACE][/COLOR][/SIZE][/B][B][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理解[/FACE][/COLOR][/SIZE][/B][B][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FACE][/COLOR][/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我们常喜欢研究、学习所谓的成功学,希望从中找到若干成功的规律。但我们发现,仅仅依靠成功学书本所例举的若干原则,是完全不够用的。于是又有人提出了所谓的成功天赋论,认为成功是有基因的。实际来看,这两种观点,都是偏颇的,成功既不是决定论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一个多变的复杂性事件。在这复杂与混沌中,也有一些重要的发展机制、发展规律,其中之一就是指数律。[/FACE][/COLOR][/SIZE][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FACE][/COLOR][/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按我的理解,指数律应该是从数学学科中衍生出来的一个规律,简单地来讲,[/FACE][/COLOR][/SIZE][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每次增长的与当时已有的成正比。[/FACE][/SIZE][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正如黄教授用指数律描述儿童的成长一样,许多时候儿童某方面表现较好,就容易接受更多的信息,获得更多的收效,那来自大人或环境的鼓励便较多,于是发展的机会又更多,其实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而反之,则可能是恶性循环,儿童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把这一理论用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分析上,其实也是挺有道理的,就是来做善于积累的教师。[/FACE][/COLOR][/SIZE][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FACE][/COLOR][/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同样起步的教师,在一段时间之后,由于积累的数量与质量不同,拥有的就有所不同了,如果遇到同样的机会,比如说接受培训,可能受益的数量与质量也就有了不同,因而在接受评价上也会呈现差异,慢慢地形成了不同的循环,从而拉开了专业成长的速度差距。[/FACE][/COLOR][/SIZE][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FACE][/COLOR][/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正因为有此考量,许多有成绩的教师都提出要学会积累。高金英老师提出每个班主任都要善于积累三种知识,即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性知识,在文化性知识上要积累[/FACE][/COLOR][/SIZE][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 [/FACE][/COLOR][/SIZE][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FACE][/COLOR][/SIZE][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4[/FACE][/COLOR][/SIZE][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个[/FACE][/COLOR][/SIZE][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300[/FACE][/COLOR][/SIZE][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即积累[/FACE][/COLOR][/SIZE][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300[/FACE][/COLOR][/SIZE][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个小故事、积累[/FACE][/COLOR][/SIZE][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300[/FACE][/COLOR][/SIZE][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条名言、积累[/FACE][/COLOR][/SIZE][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300[/FACE][/COLOR][/SIZE][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个魔术、杂技、积累[/FACE][/COLOR][/SIZE][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300[/FACE][/COLOR][/SIZE][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个段子。李镇西也提出“五个一工程”,即每天上好一节课,每天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每天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每天读书不少于一万字,每天写一篇日记。如此等等,都在告诉我们积累的重要性。[/FACE][/COLOR][/SIZE][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FACE][/COLOR][/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既然大教授、大专家在理论上、实践上都论证了指数律的存在,都说明了积累的重要,那我们还等什么呢?赶紧行动吧![/FACE][/COLOR][/SIZE][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FACE][/COLOR][/SIZE][/LINE-HEIGHT][/P][/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19
                          • 经验6453
                          • 文章207
                          • 注册2010-11-23
                          [P][P][P][P][P][P][ALIGN=left][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0px][/FACE][/COLOR][/SIZE][FACE=宋体][SIZE=16pt]《[SIZE=6]童年与解放》[/FACE][/SIZE][/SIZE][SIZE=6][FACE=宋体][SIZE=16pt]之[/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t]九[/FACE][/SIZE][FACE=宋体][SIZE=16pt][/FACE][/SIZE][/SIZE][/ALIGN][/P][P][/P][P][SIZE=6][/SIZE][/P][P][SIZE=6][/SIZE][/P][P][SIZE=6][/SIZE][/P][P][SIZE=6][/SIZE][P][SIZE=6][/SIZE][P][SIZE=6][/SIZE][P][P][P][ALIGN=center][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0]  [/SIZE][/COLOR][/FACE][FACE=微软雅黑][COLOR=rgb(0,0,0)][SIZE=19]给你什么样的童年[/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0][/SIZE][/COLOR][/FACE][/ALIGN][/P][P][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0]    [/SIZE][/COLOR][/FACE][FACE=Tahoma][COLOR=rgb(0,0,0)][SIZE=10]最近一直在看台湾作家黄武雄先生写的《童年与解放》,觉得其中的一些观点很有道理,就一一在你的身上和学生身上对照。[/SIZE][/COLOR][/FACE][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FACE=Tahoma][COLOR=rgb(0,0,0)][SIZE=10]     如果问所有的成年人,到底想要怎么样的生活,说得最多的应该是“幸福”!金钱也好,名利地位也罢,无非就是想让自己过得“幸福”吗?[/SIZE][/COLOR][/FACE][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FACE=Tahoma][COLOR=rgb(0,0,0)][SIZE=10]     书中第一个章节的题目:“人即目的” ,不就是想说,无论我们这个过程如何进行,人才是最终的目的。说得很好,做起来多难啊。正如,成年人一样,有倦怠期,孩子们难道就没有了吗?最近的复习,让我都觉得有些累。单调重复的内容,各科的试卷,催促的话语——其实,我知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如果有一天,一家长,一孩子跟我们说:“老师,我不想做人上人。”你怎么回答和面对?[/SIZE][/COLOR][/FACE][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FACE=Tahoma][COLOR=rgb(0,0,0)][SIZE=10]      所谓的人即目的,他都不快乐,不愿做,怎么快乐与幸福?[/SIZE][/COLOR][/FACE][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FACE=Tahoma][COLOR=rgb(0,0,0)][SIZE=10]      再看看我家的宝贝,还刚刚五岁,天天放学就在我办公室写作业。有的同事看到难免会表扬,小小年纪就这么自觉。可是,我打心底不想让她写,这时候也作业对手的发育是很不好的。 可小家伙自己却想写要写,有时没写完着急得不得了——老师要批评啊![/SIZE][/COLOR][/FACE][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FACE=Tahoma][COLOR=rgb(0,0,0)][SIZE=10]     人即目的,还是表扬或批评是目的?我不太清楚了;也不知道是应该阻止她继续写,还是支持了。[/SIZE][/COLOR][/FACE][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FACE=Tahoma][COLOR=rgb(0,0,0)][SIZE=10]       喜欢第四章“鸟与飞机”这个题目。因为我是特不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于是想培养我的学生或,我家宝贝有这样的精神或特质。文中多次提到“生之勇气”与不能太低估小孩子。的确,就算是婴儿,也知道谁是自己的亲人或熟人!然而,正如,一到复习,我们就成了课堂上的“一言堂堂主”一样,在家里,我们也往往是这样。女儿是一个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很痴迷的孩子。每当到了我们吃饭的时候,她还在那里拼命画画啊,或者做手工什么的。于是,我和老公就轮流恐吓或反复吆喝。这应该是很不对的!吃饭有什么大不了的。天天都在做。可女儿只有这个时间爱做,也不知道吃完饭后还有没有兴趣呢。记得我上学时,最不喜欢妈妈天天早上催我起床吃早餐,要知道学习多累啊,就周末放假才能睡懒觉。可当妈的却认为不吃早餐对身体是肯定不好的。所以,才不厌其烦地做着孩子不喜欢的事情。然而,今天,当我做了妈妈,也用同样的方式去对你!明知你不喜欢,却还乐此不疲![/SIZE][/COLOR][/FACE][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FACE=Tahoma][COLOR=rgb(0,0,0)][SIZE=10]      于是又感谢起《童年与解放》!我就这样慢慢地看,细细地想。希望真的能慢慢改变自己,改变做为母亲的想法,却不是太科学的做法。也在想,如何能让我的学生们爱上学习,又能学得开心轻松。[/SIZE][/COLOR][/FACE][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FACE=Tahoma][COLOR=rgb(0,0,0)][SIZE=10]      真的,其实就在想给你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一如给我的学生们,能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SIZE][/COLOR][/FACE][FACE=宋体][SIZE=16pt][/SIZE][/FACE][/P][/P]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205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