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529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306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我们总爱把一些事情说得重若千斤,其实不过是受了商业社会的影响和信息社会的浸染,填志愿和职业规划,再加上人生路径,沉重的让学生和家长喘不过气来,可事后想想,慎重一点选一个,恰如本文作者所言,也就行了,并非板上钉钉的事。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530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SIZE=5]把选择未来的权利还给孩子[/SIZE][P][SIZE=3]2016年06月16日  作者:钟焦平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SIZE][/P][P][SIZE=4][B][COLOR=#ff0000]编辑部评论[/SIZE][/B] [/COLOR][/P][P][ALIGN=center][B][COLOR=#000080][SIZE=4]把选择未来的权利还给孩子[/SIZE][/COLOR][/B][/ALIGN][/P][P][SIZE=4]  一提高考志愿,常听到的议论是,医生不让孩子学医,老师不让孩子上师范,而孩子自己的想法是什么,却很少被关注。最近,一位媒体人在微信圈里“抖包袱”说,孩子如果是亲生的,就尽量不要报考新闻及传媒专业。这个段子的潜台词,还是家长在替孩子选择未来。 [/SIZE][/P][P][SIZE=4]  现在多数家长,尤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家长,在孩子高考志愿的选择上,部分或全部代行,已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家长的选择,最重要的考量是所学专业未来的就业前景、收入水平以及社会地位等。为孩子、为家庭,这些考量都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何况这种选择本身也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适应。但从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大格局来看,如果今天多数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对未来的期待,要么没有自己的主见,要么听任父母替自己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理想都处在缺席状态,满眼都是复杂、难以算计的利益取舍,这一定不是什么好事,一定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SIZE][/P][P][SIZE=4]  孩子追求自己的理想,发展自己兴趣特长的愿望,应该得到家庭的充分尊重。如果我们要求年轻人把个人的追求置于次要的地位,甚至可有可无,失去的可能是面向未来的激情。在高等教育精英化的时代,个人更多地要服从国家需要,志愿尤其专业的选择很难普遍满足个人意愿;而在今天,国家需要虽然仍是很重要的导向,但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了,教育越来越成为个人权利的一部分,个人的意愿理当受到更多尊重,志愿选择理当最大限度考虑个人兴趣爱好和理想愿景,更多向人的自身发展需求回归。对于迈向成年门槛的高中毕业生,应该鼓励他们敢于遵从自己的意愿,作出属于自己的选择。这本身就是一个精神磨砺和强健的过程。 [/SIZE][/P][P][SIZE=4]  况且相比于父辈,在现今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无论物质条件还是价值熏陶,这代人都更有条件发现和掌控自己的未来。事实上,替孩子选择未来,如果基于已有的经验,已不足以支撑对未来的判断。过去曾经很热的一些专业,如法律、外语等,最近都被亮了红牌,就很能说明问题。总喜欢从自己的生活理念出发,过于相信自己的经验,希望孩子复制自己的成功,不愿或不敢面对风险,对孩子来说很可能就是最大的风险。在这个转型的时代,经济结构在调整,社会结构也在动态演进之中,一切皆有可能,总是想取法过去和眼前,不如放一放手,在孩子面向未来的重要节点,多给一点儿自主的空间。 [/SIZE][/P][P][SIZE=4]  让孩子选择未来,并不是放手不管不问,而是在既有的经验和孩子的意愿之间,寻找最恰当的平衡点,并尽可能给孩子更多的尊重。自主选择,是一种意愿,更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呼应了时代的要求。从教育内部看,教育也为培养这种能力而积极转型,并获得了一定的进步。在我们身边,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和呵护学生的兴趣爱好,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立起初步的职业理想,推动学生培养选择未来的自主能力。当然,这种转变仍然在萌芽中,并没有形成足够的合力。因此,家长乃至社会的理解与呵护就变得尤为重要。 [/SIZE][/P][P][SIZE=4]  自主能力,也是创新能力的一部分。未来被别人设计的一代年轻人,其创新能力很可能已经被抑制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果没有一点自主选择的风险意识,没有一点形而上的追寻,就很难迸发出强大的活力。面向未来,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有反思和改变的责任。(钟焦平) [/SIZE][/P]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531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SIZE=5]“热门”专业变“冷门”,高考专业该如何选择?[/SIZE][P][SIZE=3]2016年06月16日  作者:廖君 王莹 刘硕 仇逸  来源:新华社[/SIZE][/P][P][SIZE=4]“高考结束了,有些家长来咨询要不要让孩子报考新闻及传媒专业。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我建议如果孩子确实是亲生的,就尽量不要。”[/SIZE][/P][P][SIZE=4]  近日,一则关于高考填报志愿的“冷”段子在微信圈里热传,也被改编成医学、法律等专业的不同版本。一些家长哈哈一笑的同时询问:难道新闻传媒、法律、医学专业这些原本的热门专业,真的都变成“冷门”了吗?高考专业究竟该如何选择?[/SIZE][/P][P][SIZE=4]  [B]曾经的“大热门”专业为何被预警?[/B][/SIZE][/P][P][SIZE=4]  麦可思研究院日前发布《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6年本科就业前景堪忧的“红牌”专业包括:应用心理学、化学、音乐表演、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美术学。“绿牌”专业包括: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审计学、广告学、车辆工程。[/SIZE][/P][P][SIZE=4]  所谓“红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与之相反,各项综合满意度较高,需求增长,则为“绿牌”专业。[/SIZE][/P][P][SIZE=4]  高考前后,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发布“专业预警”“专业负面清单”,严格控制高校招生计划。上海市教委6月发布消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10个上海市高校本科专业因重复设置相对较多、连续多年招生录取率和毕业生签约情况不太理想等因素,被列入2016年度预警专业。[/SIZE][/P][P][SIZE=4]  辽宁省则于5月下发通知,建议高校2016年度暂缓申请增设法学、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66种本科专业。这已是该省连续第四年公布专业设置“负面清单”。[/SIZE][/P][P][SIZE=4]  辽宁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给专业“亮红灯”,旨在进一步完善专业设置预警与服务机制,将监管、服务与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有机结合,为高校做好专业“加、减法”提供参考,防止高校盲目“争”设“热门”专业现象的出现。[/SIZE][/P][P][SIZE=4]  这些曾经的热门专业为何被预警?一些教育界人士表示,这与一些曾经的热门专业迅速扩张、就业率却持续下行有关。[/SIZE][/P][P][SIZE=4]  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记者在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查询到,全国目前共有584所高校开设此专业,而该专业的就业率却未能保持“高能”状态,全国就业率区间2013年为85%-90%,2015年则为75%-80%。[/SIZE][/P][P][SIZE=4]  2012年,辽宁省首次开展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当时布点最多的5个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布点44个,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布点35个,英语专业布点41个,市场营销专业布点39个,会计学专业布点36个。经过预警和综合调整,几年来,已有一些高校的这些专业停止了招生。[/SIZE][/P][P][SIZE=4]  [B]热门专业因何变“冷”?[/B][/SIZE][/P][P][SIZE=4]  吉林大学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赵俊芳表示,我国在高校专业设置方面是从国家和社会长远需求出发,所谓的冷或热专业都是相对的,一些专业过热可能存在盲目性,而冷的专业也并不完全意味着专业本身出现了问题。[/SIZE][/P][P][SIZE=4]  热门专业因何变“冷”?专家认为,这与社会需求变化、高校专业设置的盲目性等有关系。[/SIZE][/P][P][SIZE=4]  --社会需求发生变化。专家指出,虽然专业冷热的相对性较强,但是社会需求的变化仍是专业设置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例,每年都是艺考的大热门专业,“百里挑一”的现象很常见。全国目前共有201所高校开设此专业,毕业生规模达14000-16000人。[/SIZE][/P][P][SIZE=4]  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相关专业毕业生增多,同时登上荧屏的主持人日益多元,并不局限于专业院校科班出身,各级电视台、广播台需求持续下降。[/SIZE][/P][P][SIZE=4]  --热门专业盲目扩张。记者梳理发现,一些曾经的热门专业频频登上预警榜单,与这些专业近年来的迅速扩张不无关系。比如,目前全国共有623所高校开设法学专业,毕业生规模达75000-80000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开设院校多达604家,毕业生规模达34000-36000人。[/SIZE][/P][P][SIZE=4]  一位高校招生部门负责人表示,为了多吸引生源报考,只好多开设热门专业,让学校越来越“高大全”,虽然招生规模上去了,但这些原来的热门专业就业率却一直上不去,部分专业低位徘徊,乃至走下坡路,因此而调整招生计划。[/SIZE][/P][P][SIZE=4]  此外,专业人士介绍,近年来一些高校在原专业基础上对专业进行了调整和细分,分流了社会需求,也部分地导致原有的热门专业热度有所减退,如近年来热门的数字媒体艺术、新媒体专业等,分流了不少艺术类、新闻学专业人才。[/SIZE][/P][P][SIZE=4]  辽宁大学副教授姜海峰认为,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必然有所变化。“一般而言,新兴行业更有前景,传统产业相对有比较稳定的新陈代谢,对人才需求量要小一些。”[/SIZE][/P][P][SIZE=4]  [B]“冷”“热”专业转换,选择不应“跟风”[/B][/SIZE][/P][P][SIZE=4]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大一学生当初填报志愿时,对自己、对高校、对专业并没有什么了解,“一窝蜂”地将经济、法律、计算机等听起来热门的专业排在前面。[/SIZE][/P][P][SIZE=4]  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每年有数百名大二、大三学生通过申请、考试转换专业。其中,一类是认为自己“入错行”,进入大学后重新选择感兴趣的专业;另一类是瞄准几年之后好就业与否,二次选择一个“热门”的专业。[/SIZE][/P][P][SIZE=4]  面对专业“冷”“热”变换,学生究竟该如何选择?[/SIZE][/P][P][SIZE=4]  专家建议,理性分析冷热,不要过分跟风;专业、院校有侧重,职业规划要长远。同时,注重培养综合素质。[/SIZE][/P][P][SIZE=4]  “大学生选择专业一定要跟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结合,不要跟风。”一些高校教师和就业辅导员建议。[/SIZE][/P][P][SIZE=4]  同济大学就业中心主任徐迅表示,教育不能因为暂时的冷暖而限制了基础学科的发展,例如基础化学是所有生命科学、医学的基础,不能因为就业不好,就把本科专业取消。[/SIZE][/P][P][SIZE=4]  专家认为,专业的冷暖会随着社会变迁而改变。考生还是要随着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选择,不能因为专业冷热而与自己的兴趣、特长背道而驰。对于高校来说,则应根据专业冷暖而调控区域的招生比。[/SIZE][/P][P][SIZE=4]  姜海峰建议,考生选专业时应考虑到长远的职业规划,如果希望本科毕业后立即就业,可以首选应用性专业;如果考生有攻读硕士乃至博士学位的意愿,不妨首选基础性专业。[/SIZE][/P][P][SIZE=4]  武汉市政府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管理办公室主任王星说,据统计有近六成的大学生就业并未和专业对口。“除了专业机构,如建筑设计院这样的单位,其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并不看重,他们更看重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如工作态度、责任心、道德品质、诚信程度等,还有一些企业看中院校的名气。”[/SIZE][/P][P][SIZE=4]  一些用人单位则表示,相比于专业,同样看重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武汉楚天激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李小华说,除了专业以外,企业还看重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比如说接人待物、就业的稳定性,对自己的定位。[/SIZE][/P][P][SIZE=4]  “许多优秀的学生参加过很多社会实践活动,是企业欢迎的人才。”李小华说。(新华社记者:廖君、王莹、刘硕、仇逸)[/SIZE][/P][P][SIZE=4]
        [/SIZE] [/P]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53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306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QUOTE][B]下面引用由[@opp]发表的内容:[/B]

          把选择未来的权利还给孩子 2016年06月16日  作者:钟焦平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编辑部评论  把选择未来的权利还给孩子   一提高考志愿,常听到的议论是,医生不让孩子学医,老师...[/QUOTE]
          在自主选择中实现对孩子的教育培养,当为报志愿的教育意义所在,让孩子的人格和思想得到双重的提升,这样的机会非常难得,再给孩子一个认识自己的机会,从哲学而言是极其本源的,生命探索所在,——我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找到自己的生命生长点。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53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306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QUOTE][B]下面引用由[@opp]发表的内容:[/B]

            “热门”专业变“冷门”,高考专业该如何选择? 2016年06月16日  作者:廖君 王莹 刘硕 仇逸  来源:新华社 “高考结束了,有些家长来咨询要不要让孩子报考新闻及传媒专业。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我...[/QUOTE]
            专业本无好坏之分,既然设置了当有其存在价值,关键在于你适合干什么,连自己都读不懂的人,读任何专业都有风险,先认清自己,再认清专业,而父母还是别在旁边指手画脚了,那是你们的感觉,至于其他机构和其他人更是居心叵测了。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534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P][QUOTE][B]下面引用由[@王书朋]发表的内容:[/B]

              专业本无好坏之分,既然设置了当有其存在价值,关键在于你适合干什么,连自己都读不懂的人,读任何专业都有风险,先认清自己,再认清专业,而父母还是别在旁边指手画脚了,那是你们的感觉,至于其他机构和其他人更是...[/QUOTE]
              [/P][P] [/P][P][EM35][/P][P]越早让孩子明白自己未来喜欢什么,越对孩子的一生有好处[/P]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535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SIZE=5]父亲与孩子相处需因时而变[/SIZE][P][SIZE=3]作者:闫睿  来源:新华社[/SIZE][/P][P][SIZE=4]新华社哈尔滨6月17日专电(记者 闫睿)每年6月的第3个周日是父亲节。专家表示,相较于母亲给予幸福感,父亲更多传递安全感,在孩子成长的不同时期,父亲与孩子的相处模式也存在差异。[/SIZE][/P][P][SIZE=4]  黑龙江省曲伟杰心理学校心理咨询专家曲伟杰说,受传统观念“男主外、女主内”影响,多数父亲选择扛起事业的责任,而容易忽视在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扮演。“人是关系的产物,父亲只有接近孩子、融入其生活,才能为其做榜样、树规范,而不能总是孩子问‘爸爸去哪儿了’。”[/SIZE][/P][P][SIZE=4]  专家说,孩子3岁左右时自我意识渐显,父亲是其模仿的榜样,易通过仿效语言、行为,获得认同感。7岁上学、尤其在进入青春期后,孩子易出现“叛逆”心理。父亲此时应给予支持与引导,以自己的过往向子女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对孩子的保护也宜由显变隐,多在需要时出现,留给孩子必要的身心成长、人际活动空间。[/SIZE][/P][P][SIZE=4]  “孩子上高中特别是进入大学后,父亲应由‘子之导师’向‘以子为师’转变。”曲伟杰说,父亲应更多给孩子传递“看得开、想得通、做得漂亮,摔倒还能再起来”的生活理念,引导他们向成年人做事、想事、处事的思维转变。[/SIZE][/P]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53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306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QUOTE][B]下面引用由[@opp]发表的内容:[/B]

                  父亲与孩子相处需因时而变 作者:闫睿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哈尔滨6月17日专电(记者 闫睿)每年6月的第3个周日是父亲节。专家表示,相较于母亲给予幸福感,父亲更多传递安全感,在孩子成长的不同时期,父...[/QUOTE]
                  这篇文章应作为礼物献给父亲节中的父亲,让他们减少和子女沟通的障碍,培养出更为优秀的孩子。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537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SIZE=5]带着“三问”反思中国学前教育[/SIZE][P][SIZE=3]2016年06月19日  作者:纪秀君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SIZE][/P][P][B][COLOR=#0000ff][SIZE=4]带着“三问”反思中国学前教育 [/SIZE][/COLOR][/B][/P][P][ALIGN=center][SIZE=4][B][COLOR=#0000ff]  ——来自2016学前教育发展大会的启示 [/SIZE][/B]  [/COLOR][/ALIGN][/P][P][SIZE=4]  “当前,学前教育领域存在去‘中国化’的问题,在经验的传播上存在重外轻内的倾向,在发展上存在重硬轻软的现象。”日前,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杨志彬在2016学前教育发展大会上如此说道。 [/SIZE][/P][P][SIZE=4]  随着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截至2015年底,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已达75%,入园难问题得到明显缓解。在此背景下,学前教育如何进一步提升质量,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这些问题成为由中国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本次大会讨论的热点。 [/SIZE][/P][P][SIZE=4]  [B]一问:学前教育发展趋同还是趋异 [/B][/SIZE][/P][P][SIZE=4]  “在数十亿年前,有两个类人猿,分别带领他们的家庭,一个走向东方,一个走向西方,他们从自身的经历中发现、总结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文化价值观。”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室主任高书国,用这一风趣的表述,形容东西方教育文化的形成。然而,他认为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在世界教育融合趋势下,由“虎妈”“猫爸”引发的对东西方教育模式的大讨论可以发现,世界各国正在寻找共同的教育目标,“西方国家教育在向左转”。 [/SIZE][/P][P][SIZE=4]  高书国援引了[法]妮科尔·涅索托(Nicole Gnesotto)的一段话:进入21世纪,全球化正在由西方国家向东方国家、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单向的“全球化”,演变成为东西方国家之间的双向全球化。中国哲学讲求“合而不同”。“本土的、现代的东西正在与全球的、西方的并肩发展。”“实际上,全球化的真正结果是本土性和现代性的融合之花。” [/SIZE][/P][P][SIZE=4]  “我们不得不提出这个问题,在全球化过程中,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到底是趋同还是趋向不同的发展?”中国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家雄说,“当下,文化认同是教育最重要的问题。在崛起中的中国背景下,如何为培养未来认同中国文化、中国社会运行方式、中国政体的现代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是当今我国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SIZE][/P][P][SIZE=4]  在朱家雄看来,新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把原来的表述“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改为“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现了对“德育为先,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强调。“幼儿教育要培养孩子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必须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SIZE][/P][P][SIZE=4]  [B]二问:忽视质量的免费公平吗 [/B][/SIZE][/P][P][SIZE=4]  今年3月,我国发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中提到,“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加强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支持普惠性幼儿园发展”。 [/SIZE][/P][P][SIZE=4]  “‘鼓励’是倡导性的,而‘支持’不仅包含‘鼓励’,还包括‘参与’和‘作为’,政府不仅应当有政策安排,还要有资金支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焱表示,由倡导性的“鼓励”到确定性的“支持”,表达了中央目前对发展普惠性幼儿园的态度、力度和立场,也是给地方推动相关工作的强烈信号和明确要求。 [/SIZE][/P][P][SIZE=4]  刘焱介绍了2014年一项对东、中、西部样本城区不同类型幼儿园占比的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形成的是以公办园(39.32%)和公办性质幼儿园(29.56%)为主体、普惠性民办园(19.57%)为补充的资源配置格局;中部地区形成的是以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66.67%)、公办园(11.83%)和公办性质幼儿园(12.9%)为补充的资源配置格局;而西部地区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占比较低,非普惠性民办园比例高达54.03%。 [/SIZE][/P][P][SIZE=4]  “普惠性和均等化程度不高,是普惠性幼儿园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刘焱说,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格局的特点是,以民办园为主,公办园占比仍然较低,覆盖幼儿面过小,“公办民办并举”格局尚未形成。而且,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非常明显,办园质量参差不齐,家长分担比例在园际间差距较大。 [/SIZE][/P][P][SIZE=4]  在这种情况下,普惠性幼儿园的发展方向是“扩面、提质、促进均等化”。同样是普惠性幼儿园,现在公办民办差距太大。“有些地区提出实施学前三年免费教育,我觉得在现在的情况下不太妥当。因为孩子享有的服务质量完全不同,免费看起来均等,其实背后隐藏着不公平。”刘焱认为,学前教育要免费,前提应该是质量要均等。 [/SIZE][/P][P][SIZE=4] [B] 三问:“互联网+A、B”的模式在哪里 [/B][/SIZE][/P][P][SIZE=4]  在学前教育普惠性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发挥互联网的作用,达成教育资源的优质化、均衡化和易获得性,是与会者关注的一个问题。 [/SIZE][/P][P][SIZE=4]  高书国认为,在全球教育大融合的趋势下,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应构建一个与中国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开放的教育体系,发展未来教育,建设未来学校。未来中国将进入领跑世界互联网的时代,有利于进一步缩小人们学习、传播、掌握和创新知识的差距。“很多教育改革,包括学前教育改革,可以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来推进、探讨和研究。” [/SIZE][/P][P][SIZE=4]  互联网+教育有几种模式,一种叫互联网+A,一种叫互联网+B,还有一种叫互联网+A、B。“互联网+A、B这个模式比较有益,线上线下沟通,创造一个比较大的高品质平台,又可以非常容易地得到。但这个模式在哪里?”朱家雄说,对学前教育来说,这个模式给教育创新带来了非常好的机遇,“我们能否抓住这个机遇?” [/SIZE][/P][P][SIZE=4]  “如何进一步挖掘互联网对教育的支持潜力,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会议承办方特蕾新教育集团董事长郭小娜认为,幼教机构完全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灵活多变的线上教学、特色化课程、个性化服务等,以满足家长对优质学前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幼儿园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师资队伍、课程教学、品牌和经营等方面,得到强化与提升。(本报记者 纪秀君) [/SIZE][/P]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538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P][SIZE=5][B]重视婴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下)[/B][/SIZE][/P][P][SIZE=3]专栏·鲍秀兰诊室     ——摘自中国教育报电子版[/SIZE][/P][P][TABLE=transparent,0,0,99%,left,transparent,0,none][TR][TD][P][TABLE=transparent,0,0,100%,left,transparent,0,none][TR][TD][TR][TD][IMG]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16-06/19/02/85789_zhangp_1453444381250_b.jpg[/IMG][/TD][/TR][TR][TD]鲍秀兰 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TD][/TR][/TABLE][P]      [FACE=楷体_GB2312]鲍秀兰 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FACE][/P][P][FACE=楷体_GB2312]  从事儿科临[SIZE=4]床工作50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窒息儿和早产儿早期干预、预防和减轻婴幼儿的智力低下和脑瘫发生。[/FACE][/SIZE][/P][P][SIZE=4]     上一期,我们向家长介绍了如何培养婴幼儿的健康人格,重点介绍了培养乐观和稳定的情绪、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两个方面,这一期,我们重点介绍婴幼儿的社会适应性、独立自主性格的养成。[/SIZE][/P][P][SIZE=4]    [B]培养婴幼儿的社会适应性[/B][/SIZE][/P][P][SIZE=4]    在社会任何地方,都有必须遵守的秩序和原则,在家庭和幼儿园中也是一样,这种遵守社会团体规则的能力,就是社会适应力。为了适应社会还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自我控制以及独立思考,学习谋生所需要的技能等。[/SIZE][/P][P][SIZE=4]    8~10个月的婴儿就要开始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了。当孩子要吃点心或要人抱时,父母要让他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得到满足,教会他在此之前只能等待。如果孩子哭闹,而父母不耐烦了,立即答应他的要求,孩子就会学会只要一哭就可以达到目的;如果父母不答应要求,他就一直哭闹到父母答应为止。这样,就不可能培养出他的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而且会养成任性的坏习惯。[/SIZE][/P][P][SIZE=4]    教会孩子控制不正确的行为,诸如打人、抢别人的玩具或食物等,这是培养孩子社会适应能力最重要内容。和小伙伴玩时,要互相帮助,如交换玩具或有礼貌地借用玩具,然后按时归还;在幼儿园学会和同伴分享食物和玩具。游戏是婴幼儿学习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方法。每一种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而许多积极向上的游戏本身就含有社会行为规范的演示和训练,在游戏的顺利开展和进行中,孩子自然而然地接纳了各种行为规范的约束,并迁移到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适应能力,通过让孩子观察和参与一些父母的日常家务劳动,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有序的生活规则,如先洗手后吃东西,先收拾玩具后出去玩等。这些小事都是培养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起点。[/SIZE][/P][P][SIZE=4]   [B] 独立自主性格的培养[/B][/SIZE][/P][P][SIZE=4]    性格的形成与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贯穿于人的一生,但在2~3岁前,生活环境和教育方式会给性格涂上一层底色,这层最初的色彩甚至影响今后一生的性格色调。所以对小儿良好性格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为了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及克服独生子女的弊病,从小培养小儿独立自主的性格是很重要的。[/SIZE][/P][P][SIZE=4]    小儿1岁以后开始有了独立的能力,尝试着自己做些事情,从这时开始就要注意小儿独立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自我服务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这主要是指培养小儿具有一定的生活能力,如教小儿自己用勺吃饭,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学着洗手、洗脸等,虽然此时小儿干不好,家长要加以引导,先教他做容易的事,并给予一些必要的帮助,使他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从而更激励他主动学习,独立探索。如果家长嫌小儿惹麻烦而一切代劳或过分溺爱、过多照顾,就会挫伤小儿独立性的萌芽,使他们养成一切依赖于别人的习惯,这对小儿是害而不是爱。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也是促进智力发展的一个方面,小儿自我服务的活动是发展手的动作、锻炼技能的过程,是培养劳动观念的过程,是培养独立自主性格的过程,这对小儿今后的学业和生活,对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都是十分有益的。[/SIZE][/P][P][SIZE=4]    在对待小儿摔跤的问题上也要注意,小儿摔倒后,家长不要大惊小怪,马上把孩子抱起来,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应鼓励小儿自己爬起来,即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不依赖别人。人生的哲理已经告诉我们,摔倒后再爬起来是吸取教训、重新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小儿学走路时更是如此。[/SIZE][/P][P][SIZE=4]    随着经济的飞跃发展,社会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独立进取、善于克服困难、自信及富有创造性是未来社会建设者更需要的性格特征。独生子女家长们更要注意从小培养良好的性格,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出色的人才。[/SIZE][/P][/TD][/TR][/TABLE][/P][/TD][/TR][TR][TD][URL=http://www.bshare.cn/share][P][/P][P][ALIGN=center][COLOR=#333][LINE-HEIGHT=25px][B][COLOR=#fff]1[/COLOR][/B][/ALIGN][/COLOR][/LINE-HEIGHT][/P][P][/P][/URL][/TD][/TR][P][/P]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539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SIZE=5]网络直播间里的女大学生[/SIZE][P][SIZE=3]2016年06月21日  作者:唐琪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SIZE][/P][P][ALIGN=center][IMG]http://gaojiao.jyb.cn/gjsd/201606/W020160621327144994821.jpg[/IMG][/ALIGN][/P][P][ALIGN=center] [SIZE=4] [COLOR=#0000ff]某直播平台首页,一名主播的图文自我介绍。(手机截图) [/SIZE][/COLOR][/ALIGN][/P][P][SIZE=4]  “现在的学生妹,都不正经,现在还在好好播,一会儿是不是刷礼物就脱衣服。”[/SIZE][/P][P][SIZE=4]  当屏幕下方出现这条留言,正在网络直播的程婧“特别受伤,就不想说话”。过了好一会儿,她才继续和网友聊天。[/SIZE][/P][P][SIZE=4]  下直播后,平台的“房管”特意安抚,说以后会把这些谩骂的人“禁言”,也让她试着习惯网络暴力。[/SIZE][/P][P][SIZE=4]  “其实我和身边的同学基本都是拒绝衣着暴露上直播的,更别说脱衣服了。”程婧说,“曾经有个经纪人问我能不能穿少点,我直接把他拉黑了。”[/SIZE][/P][P][SIZE=4]  也就是最近一年时间,网络直播突然就火了。一个人、一部手机,似乎谁都可以当上互联网世界的“主播”。只要有人愿意看、愿意送礼物,主播就有了收入,关注立刻可以变现。一方面,主播一夜暴富的神话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另一方面,网络直播充斥着低俗、淫秽内容也引起了大量的争议。[/SIZE][/P][P][SIZE=4]  尽管人人都可以做直播,目前网络主播还是以年轻女性居多,除了全职主播,在校的女大学生也占了不小的比重。直播带来了哪些好处和负担?面对非议和诱惑她们如何自处?家人和老师又持什么态度?中国教育报记者进行了采访。[/SIZE][/P][P][SIZE=4]  [B]做直播的都“不正经”?[/B][/SIZE][/P][P][SIZE=4]  既是消费美貌,难免引起非议,做直播的学生里好些人都不敢让家里知道。[/SIZE][/P][P][SIZE=4]  程婧是四川省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的大二女生,播音主持与艺术专业。她长相甜美、谈吐大方,是主持人校队队长。[/SIZE][/P][P][SIZE=4]  一开始,她看到同学“小仙女”在做直播,觉得好玩,就一起做了。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做直播有天然的优势,“巅峰时期,我们班女生差不多都是‘小仙女’手底下的主播,感觉每次见面都是一堆‘网红’的交流,你收了多少礼物,我又涨了多少粉丝”。[/SIZE][/P][P][SIZE=4]  平时直播,程婧主要是唱歌,唱累了就聊天,有时来段绕口令,“对我们来说是小意思”。粉丝也会问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她想回答的就回答,不想回答的就略过。[/SIZE][/P][P][SIZE=4]  据她了解,同学们直播也是以聊天为主,有才艺的表演才艺,还有给人占卜的、讲段子耍嘴皮子的,总之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程婧强调了一点——自己很正视直播这件事,“都以播音主持的定位来要求自己,不会懒懒散散的样子”。[/SIZE][/P][P][SIZE=4]  记者下载了几个较有名的直播平台,并在晚上八九点时段随机“围观”了十来个位于首页的直播间。七八成的主播是有着锥子脸“网红”面孔的年轻女孩,部分衣着暴露。[/SIZE][/P][P][SIZE=4]  内容则基本是闲聊。比如,网友留言“你真漂亮”,主播说“谢谢,整容老师给的”;网友留言“你太丑了”,主播说“谁逼你看我了”。除了聊天,也有直播玩游戏的、吃东西的、健身的。无论播什么,首页上的这些直播间在线人数都在几万到几十万不等。[/SIZE][/P][P][SIZE=4]  所有互动都是实时的。“漂亮女孩会搭理你”,是知乎网上关于“为什么那么多人看网络直播”的问题中,获赞最多的回答。[/SIZE][/P][P][SIZE=4]  虽然认为自己和“那种”主播有本质的区别,但程婧也承认,“颜值”是当主播的必要条件。在她签约的一个平台,主播底薪按漂亮程度分为200到1000元一个月,“给我的是800”。[/SIZE][/P][P][SIZE=4]  既是消费美貌,难免引起非议,做直播的学生里好些人都不敢让家里知道。[/SIZE][/P][P][SIZE=4]  程婧选择“让全家人都知道”,她去哪个平台播,家人就下载哪个平台追着看。“有时同时在线的家人能有十个,还给我刷礼物,”她说,“一方面是想看我,另一方面也是监督我不要变成色情主播,哈哈。”[/SIZE][/P][P][SIZE=4]  就算眼见为实,长辈们还是会担心。程婧经常会收到长辈转发的微信,“什么《年轻女主播从月薪一千到月薪十几万的过程》之类的,我每次都会回复,放心吧,我是穿着正经的才艺主播,我不脱衣服,穿得也不暴露”。[/SIZE][/P][P][SIZE=4]  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张浩认为,网络直播的兴起有硬、软两方面的原因。从硬件方面看,智能手机的成熟让直播有了基础,4G网络的推广、无线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都提供了强大支持。从软条件上来看,直播弹幕或者评论互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参与感,双向度的传播是直播受到欢迎的关键要素之一。[/SIZE][/P][P][SIZE=4]  [B]直播是不是一条创业路?[/B][/SIZE][/P][P][SIZE=4]  “公司一下子签一群主播,组团整容、简单培训,然后利用各种资源捧你。”[/SIZE][/P][P][SIZE=4]  “礼物”,是主播收入的主要来源。粉丝花钱买虚拟货币送礼物,讨主播欢心;主播一般会点名谢谢粉丝,或者应粉丝要求进行一段表演。[/SIZE][/P][P][SIZE=4]  有时候,直播间会出现一掷千金的“土豪”,业内人士“绿萝”说,其中有的是“真爱粉”,也有的是幕后老板在“做示范”,吸引更多粉丝刷礼物。[/SIZE][/P][P][SIZE=4]  刚开始,程婧每天固定在某平台直播一小时,得到的礼物不多,但都进了自己口袋。在积攒了半个月人气以后,就有经纪人找上门来,想和程婧签约,“签约的好处是能拿一份底薪,平台会帮忙捧你,不过礼物就得被分走六成,而且每个月至少要播60到80个小时”。[/SIZE][/P][P][SIZE=4]  签约某平台后的第一次直播,是程婧主持完一场晚会后,直接带着妆、穿着礼服播的。那次人气意外的高,到晚上12点还有上万人在看。她说想下线了,粉丝不让,并且疯狂地刷礼物挽留。当天晚上她收到的礼物价值2000多元,但按合同她只能拿800多。[/SIZE][/P][P][SIZE=4]  程婧算了算,做直播收入最多的一个月能有四五千元,少的时候也有两千元左右,“其实真的好累”。她估计,这个收入,在同学里算不错的了。[/SIZE][/P][P][SIZE=4]  “绿萝”告诉记者,那些收入很高的热门主播基本都有公司在捧,“公司一下子签一群主播,组团整容、简单培训,然后利用各种资源捧你。网络主播没什么技术含量,更新换代很快,所以压力很大,很多主播健康状况都很糟糕”。[/SIZE][/P][P][SIZE=4]  “绿萝”的表妹婷婷也是一名网络主播。刚开始,婷婷都在晚上时段直播,后来她发现,身边条件不如她的主播收到的礼物是她的好几倍。[/SIZE][/P][P][SIZE=4]  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很多“土豪”喜欢通宵打游戏后,在凌晨四五点钟看看直播“放松消遣”,直播平台在这个时段形成了一个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流量高峰,此时在线的美女主播容易收到更多礼物。[/SIZE][/P][P][SIZE=4]  于是,婷婷立刻效仿,每天早上三四点起来化妆、直播,几个小时后,筋疲力尽的她再匆匆赶去上课。一段时间以后,身体就吃不消了。[/SIZE][/P][P][SIZE=4]  程婧目前课程不多,她认为做直播并没有耽误学习,但事实上,直播也给她带来了很大压力。[/SIZE][/P][P][SIZE=4]  有段时间,她同时在两个平台直播,每天得播四五个小时,搞得她和朋友吃饭播、喝咖啡播、聚会唱歌也得播,“像活在直播时间里,感觉快没朋友了,而且播完特别累,都不愿意和人再说话”。[/SIZE][/P][P][SIZE=4]  由于所在院系从事直播的同学多,大家萌生过借此创业的想法。有的主播会逐渐转型到幕后,变成招募新主播的经纪人,“小仙女”就是如此。她在直播平台与新主播之间牵线搭桥,从中提成。[/SIZE][/P][P][SIZE=4]  程婧和班里三个同学最近正在搞的创业项目也和直播有关,他们准备做一个声音工作室,推电台主播和网络直播主播。[/SIZE][/P][P][SIZE=4]  学院教主持人艺术的刘老师认为,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做直播,对于普通话训练、镜头感养成,甚至内容制作等方面都有一定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学生的网络直播行为难以管理和监控,很难保证学生不会受到利益驱使、沉迷其中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SIZE][/P][P][SIZE=4]  她说:“对于这种行为,关门禁止不如开门相授,我觉得可以由新闻学院给在校学生开设媒介素养等课程,介绍网络传播的新现象、新特征,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参与网络活动的理念和行为体系,让这些不断新出现的网络现象能够自然地被学生接受、使用、并运用于学习实践。[/SIZE][/P][P][SIZE=4]  [B]做直播,先学会保护自己[/B][/SIZE][/P][P][SIZE=4]  “不要被行业乱象毁了三观、走了弯路,更不要私下和粉丝出去见面。”[/SIZE][/P][P][SIZE=4]  在网络直播这个花花世界里,充满诱惑、也布满陷阱,有些地带还处在监管的真空中。[/SIZE][/P][P][SIZE=4]  例如,直到今年4月,各直播平台才逐渐明令禁止未成年人进行一切直播行为。在此之前,“12岁男孩直播打游戏月入3万”等消息不绝于耳,令部分中小学生甚至家长蠢蠢欲动。[/SIZE][/P][P][SIZE=4]  在这样一个鱼龙混杂的新生行业里,女大学生做直播如何保护自己,又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SIZE][/P][P][SIZE=4]  程婧所在的播音主持专业和一些艺术院校,由于学生做直播的比例较大,还能抱团取暖。程婧告诉记者,老师开班会时会提醒大家“保持正能量,不要被行业乱象毁了三观、走了弯路,更不要私下和粉丝出去见面”。[/SIZE][/P][P][SIZE=4]  更多时候,大学生做直播是“单兵作战”的私人网络行为,学校、家长、甚至同学都不知道。记者了解到,在很多高校,老师和学生管理部门对学生做网络直播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有些老师自己对于“直播”的概念尚且模糊,无法对学生进行相关引导和监管。[/SIZE][/P][P][SIZE=4]  一些辅导员老师认为,学生参加网络直播和打网络游戏或者上网看韩剧的行为类似,属于学生个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或者网络娱乐形式,目前没有出现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事例,因此学校并没有干预。[/SIZE][/P][P][SIZE=4]  但事实上,就在程婧身边,已经出现了反面教材。[/SIZE][/P][P][SIZE=4]  前阵子,“小仙女”替一个新平台招募主播,和她对接的负责人说,视频要求简单、不限制颜值,工资一天150元、10天一结。包括“小仙女”在内的5个经纪人一共招到了100多个主播,基本上是自己同学。现在当主播要实名认证,大家也都提供了详细的个人信息。[/SIZE][/P][P][SIZE=4]  新平台人气低,大家播了好几天都是在自言自语,之前负责人承诺的推广也没有动静。几个经纪人起了疑心,就去索要直播收入,结果平台说已经结算给负责人,而那个负责人在学生们的追问之下直接把所有人拉黑,谁也联系不上了。[/SIZE][/P][P][SIZE=4]  学生们傻了眼,这人就这样在网络世界里消失了!虽然大家安慰“小仙女”,说年轻人亏得起,这事就这么算了。但她很久都缓不过劲儿来,觉得是自己没搞明白情况,害这么多同学趟了浑水。[/SIZE][/P][P][SIZE=4]  “现在谁跟她提直播,她就跟谁急。”程婧说,“但现在直播软件几百上千种,年轻的经纪人不知道怎么去识别这个平台好还是不好,她之前跟别的平台合作都签了合同,偏偏这个没签,就被骗了。”[/SIZE][/P][P][SIZE=4]  这些事,学生们不打算告诉老师和家长,“吃个哑巴亏,今后多长个心”。[/SIZE][/P][P][SIZE=4]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孩子在上大学的家长。聊起网络直播,家长们大多是两种反应:一种是搞不清楚状况:“什么直播?没听说过呀。”另一种是从新闻上了解过一些情况后,持反对意见。一名丁姓家长说:“网络直播太低俗了,我决不同意自己孩子去做。”另一名王姓家长说:“女孩子上大学正是涨知识涨能力的时候,去做这样的兼职太浪费时间了,要是我女儿去做直播,我得多担心她被骗财骗色啊,想都不敢想。”[/SIZE][/P][P][SIZE=4]  至于程婧的家人,是既不反对,也不鼓励。“妈妈每次都说学习为主,直播玩玩就好了,不想自己的孩子永远活在虚拟世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程婧说。(中国教育报记者 唐琪)[/SIZE][/P]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540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SIZE=5]是什么在吞噬教师的精神家园?[/SIZE][P][SIZE=3]2016年06月22日  作者:刘焕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SIZE][/P][P][B][SIZE=4]编者按:[/SIZE][/B][/P][P][SIZE=4]  [FACE=楷体_GB2312]教师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也理应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但不科学的考核评价,使得教师逐渐失去从教的激情与乐趣。本期刊发的文章,某些表述或许会引发争议,可如何评价教师,如何使教师有时间和空间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也许是教育管理者当下需深入反思的。[/SIZE][/FACE][/P][P][SIZE=4]  作家梁晓声曾说,人应该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现实地理的故乡,另一个则是精神上的故乡。对教师而言,学校毋庸置疑就是他们的第二故乡。[/SIZE][/P][P][SIZE=4]  当下部分中小学校有不少这样的教师:有为升职、晋级而拼搏者;有升职、晋级成功者,沾沾自喜,不思进取;有升职、晋级无望者,得过且过,隐世避俗;还有淡泊宁静者,一心从教,恬然自安。前三类人都没有把学校当作自己的故乡。唯有这第四类人,确实把学校当作自己的故乡。但遗憾的是,在个别学校,他们没能成为学校的主流。而真正办令人民满意的教育,恰恰需要的就是这第四类人。[/SIZE][/P][P][SIZE=4]  在此情势下,最令人担忧的是,学生可能受到前三类教师的“伤害”。笔者每逢回老家,一位亲戚就和我聊他在乡下读初一的孩子,“孩子历史科考了92分,他老师让他下一次考到97分。这不,孩子有空就背历史,可孩子的数学还不及格。我告诉孩子,92分挺好了,多补一补数学吧,但孩子不听”。类似这位教师的教学方式在该校比较普遍。教师的话对孩子来说就像圣旨一样,孩子会不折不扣地服从;尤其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居多,孩子的教育甚至未来几乎全靠教师的施教与规划。一些教师为了自己晋级,不惜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遇到这类教师,既是孩子的不幸,又是家庭的不幸。[/SIZE][/P][P][SIZE=4]  教育其实很单纯,校长—教师—学生,就是学校的生命链。是什么原因使今天的教育变得这么复杂、沉重?到底是什么在吞噬教师的精神家园?[/SIZE][/P][P][SIZE=4]  毫无疑问,学生应该处于学校生命链的最顶端。但事实呢?生命链本末倒置。部分领导不尊重“校长”这个无比崇高的角色,把校长当作升职、晋级的跳板,置教育教学规律于不顾,盲目折腾。几年后,领导满载政绩、连带“学校的灵魂”升官走了,学校的伤痛久久不能治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去行政化”这项改革应深入下去,校长不是官,这就防止了那些不懂教育的人来学校“搅浑水”。[/SIZE][/P][P][SIZE=4]  但是,教育系统内的不少管理者仍惯用行政思维抓教育,这依然是教育上空的“雾霾”。德高望重、博学多识、淡泊宁静、通权达变,那才是我们需要的校长;有这样的校长处于学校生命链的最底层,学校教育才能回归本色,才能保持这个脆弱的生命链的平衡,才能保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呵护学生的健康成长。[/SIZE][/P][P][SIZE=4]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处于学校生命链中间环节的教师自然就是这“营盘”了。但是,当上述前三类教师占多数的时候,这“营盘”就不是铁打的了。为什么在部分学校会出现上述四类教师呢?原因可能不全在教师,因为很多教师努力仍晋级无望,现实远比单纯爱学生复杂。[/SIZE][/P][P][SIZE=4]  比如,去年某市晋级高级职称有一项规定:考核优秀每年加2分,累计连续4年。而能够连年考核优秀的是那些大大小小的主任。更令人不解的是,一些校长信奉强管、量化,在一线教师极度紧缺的情况下,仍抽调大量人力,用无数的条条框框对教师横考竖评,要把教师分出一二三等,这样的考评有多大价值?因为再先进的天平也不会称出爱的重量的!有校长就明确对主任们说:“不能让你们白白地跟着我干。”没有获得感、没有幸福感,教师的爱心冷淡了,怎会把学校当作自己的故乡呢?[/SIZE][/P][P][SIZE=4]  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应该是学校生命链中最稳固、最重要的一环,他们才是学校的主体。不要批评教师“不患寡而患不均”,他们渴望的是公平与正义;不要批评教师工作不积极,他们需要的是平和与安静;不要批评教师工作不规范,他们追求的是工作上的自由与个性。没有给教师塑造一个良好环境,只要求教师奉献;忽视广大教师的支持,一味强调要打造学校的特色,这无异于建造空中楼阁。我们强调教师要用爱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教师心中那束爱的火把同样需要被点燃;不然,再猛烈的火焰,也融化不开教师那颗冷凉的心。[/SIZE][/P][P][SIZE=4]  笔者认为,要想办令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必须成为教师的第二故乡,每位教师既要把学校作为自己事业的依托,又要作为自己精神的寄托。不过,这学校必须是纯洁、干净和安宁的。(作者:刘焕泉,系山东省安丘市职业中专教师)[/SIZE][/P]
                          山间小溪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291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