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55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306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QUOTE][B]下面引用由[@opp]发表的内容:[/B]

    带着“三问”反思中国学前教育 2016年06月19日  作者:纪秀君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带着“三问”反思中国学前教育    ——来自2016学前教育发展大会的启示      “当前,...[/QUOTE]
    有路径的探索,有质量的询问,还有新条件下的创造,对一个培基固本的教育而言,我们应该思考和关注得太多,不应该输在起跑线上,对一个孩子和一个家庭来说很荒谬,但对一个国家和这个国家的未来来说,就很沉重和现实,该深思了!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55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306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QUOTE][B]下面引用由[@opp]发表的内容:[/B]

      重视婴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下) 专栏·鲍秀兰诊室     ——摘自中国教育报电子版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16-06/19/02/85789...[/QUOTE]
      我总认为孩子是无需限定太多的发展路径的,当然这是我的狭隘,像卢梭所倡议的自然教育,于孩子而言至关重要,至于人格和性格,社会性和生活化,到了以后再谈总是可以的,我们太习惯于把孩子超前培养,使他们未老先衰。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55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306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QUOTE][B]下面引用由[@opp]发表的内容:[/B]

        网络直播间里的女大学生 2016年06月21日  作者:唐琪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http://gaojiao.jyb.cn/gjsd/201606/W0201606213271449...[/QUOTE]
        很想把教育引向直播,让我们的教育构想在一个虚拟空间影响更多的人,想了很久都没有方向和路径,我离这种东西太远,只好等他人开始了再出发。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55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306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教师精神家园的缺失,和没有圆满而幸福的心灵体验有很大的关系,现实是残酷的,如果只是纠结于现实,没有自我构建和自我突破的勇气,即使有了幸福感和获得感,也是短暂和偶然的,环境已经这样,不如从内心寻找突破吧。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557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SIZE=5]填报高考志愿最重要的因素?[/SIZE][P][SIZE=3]2016年06月26日  作者:周长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SIZE][/P][P][SIZE=4]高考分数已经公布,家长、考生早已在做功课;高校也在到处作宣传;专家、网络到处在支招。有一种说法比高考更重要的是选择学校,笔者不敢苟同。 [/SIZE][/P][P][SIZE=4]  前几天一位朋友咨询笔者:小孩硕士研究生已经考取了,但是当地教师资格考试也通过了,而且能够进编。如何选择?朋友已经左右为难,寝食不安。笔者坚决地告诉朋友:进编当老师。 [/SIZE][/P][P][SIZE=4]  此时说上述案例,无非是想说选择高校、读研究生等等,最终还是要就业。养家糊口是社会中下层人士绕不过去的,所有的高谈阔论,都是在高层的舌尖上和中产阶级的理想中。对于上面那位中下层朋友,是不能够误人子弟的! [/SIZE][/P][P][SIZE=4]  回到填报高考志愿,中产阶级与社会中下层人士的子弟,需要考虑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其实,上述闲谈已经回答了。 [/SIZE][/P][P][SIZE=4]  不同社会层次的家庭有不同的选择。 [/SIZE][/P][P][SIZE=4]  高层次家庭家族子弟:可以随心所欲;[/SIZE][/P][P][SIZE=4]  中产阶级家庭子弟:兴趣;[/SIZE][/P][P][SIZE=4]  社会中下层家庭:就业![/SIZE][/P][P][SIZE=4]  笔者来自吃不饱的农村,亲历过饿死人的年代。为了荒年不至于饿死,14岁就拜师学手艺。深知中下层尤其是农村、农民子弟高考之艰难,填报高考志愿之纠结。[/SIZE][/P][P][SIZE=4]  其实如果想通了,即使博士毕业了还是要就业的。因此,填报志愿考虑的重点将是今后的就业!(周长春)[/SIZE][/P][P][SIZE=4]
            [/SIZE] [/P]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558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SIZE=5]一个农村高考生的查分不眠夜[/SIZE][P][SIZE=3]作者:白皓 刘春媛  来源:中国青年报[/SIZE][/P][P][SIZE=4]贵州省高考成绩6月23日凌晨出炉。凌晨零时,21岁的石清龙坐在房间里,手不停地发抖,他反复从上衣口袋里拿出手机,滑动屏幕,一直没有勇气点开查分系统。 [/SIZE][/P][P][SIZE=4]  在石清龙身上有很多“符号”:高考考生、贵州省长顺县民族中学学生、留守儿童、初中网瘾少年、辍学打工族、复读生。“这次再考不上,怎么对得起在外辛苦打工的父母。”他念叨着。 [/SIZE][/P][P][SIZE=4]  凌晨1时,手机里跳出了全省文理科状元的姓名和分数。石清龙感觉,那些考分和自己太遥远,他猜测更多和自己同样走进高考考场的学生,会在这个夜晚面对惊喜或者失望,甚至陷入悲伤。[/SIZE][/P][P][SIZE=4]  反复纠结后,凌晨1时30分许,他终于鼓起勇气,登录贵州省招生考试院官网,输入自己的准考证号和密码,屏幕上瞬间跳出了他的第二次高考成绩:464分![/SIZE][/P][P][SIZE=4]  他用力揉了一下眼睛,又瞪大眼睛仔细看着屏幕,语文:92分,数学:58分,英语:42分,文综:252分,政策加分:20,总分464分。他一下子从椅子上弹了起来,原地使劲跳。他说,如果不是在凌晨,他一定会大声吼出来。 [/SIZE][/P][P][SIZE=4]  “我成功了!”石清龙清楚,这个分数几乎可以确保自己走进大学校园。 [/SIZE][/P][P][SIZE=4]  他迫不及待地把电话打给远在福建的父母,电话接通后,他尽量让自己的声音显得冷静,身子却止不住发抖。“我成绩出来了,还算可以,464分。”电话那头沉默了,半晌,父亲说:“肯付出就会有结果。” 石清龙挂了电话,说不出话来,鼻子发酸。 [/SIZE][/P][P][SIZE=4]  1时37分,石清龙拨通了在省城工作的表哥的电话,已经睡熟的表哥听到石清龙报出分数后,一下子清醒了。“你做到了,兄弟!”表哥在电话里大喊,流露出抑制不住的喜悦,石清龙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他哽咽着告诉表哥:“终于可以用成绩回应过去的嘲笑了,以前辍学,现在一样可以努力考上大学。” [/SIZE][/P][P][SIZE=4]  随后,石清龙又把电话打给正在贵州民族大学读书的姐姐,两人在电话里喜极而泣。从小父母出门打工,为了节省路费,父母即使过年也不一定回家,只有姐弟俩相依为命,姐姐最能理解弟弟此时的心情。姐弟俩不知道怎么表达内心的喜悦,一直在电话里哭泣。在他们生活的村子里,还没有哪家同时走出两个大学生。 [/SIZE][/P][P][SIZE=4]  石清龙说,哭过之后,最忘不掉的是自己身上曾经的标签。有一年,父亲寄回来一个篮球,他爱不释手,逃了一个月的课去打篮球,被外婆发现了以后狠狠地打了一顿;刚上初中的正月初一,父母把他接到福建,他趁着父母外出上夜班的时候,在网吧通宵打游戏,沾上网瘾一发不可收拾;初三没毕业,他辍学跑到一家电子厂打工,由于文化层次低,他感觉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收入很低。 [/SIZE][/P][P][SIZE=4]  躺在床上一直到天亮,石清龙说,必须感谢家人给了自己重新回到校园的勇气,也要感谢自己的努力,自己的人生可能就此发生改变。 [/SIZE][/P][P][SIZE=4]  今天上午,贵州省招生委员会召开全体委员会议,审定了贵州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文史、理工类的第一批本科、第二批本科和高职(专科)院校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文史类二本分数线为457分。 [/SIZE][/P][P][SIZE=4]  在贵州省招生考试院公布的考生排名中,石清龙位列41983名,比二本线高出7分。这意味着,他很有可能在今年9月正式走进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SIZE][/P][P][SIZE=4]  “上大学可以提升自己的素质,相信我以后的人生有无限可能。”石清龙说。(本报贵州6月23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白皓 通讯员 刘春媛)[/SIZE][/P]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559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P][SIZE=5][B]他们眼里为何只有名优教师[/B][/SIZE][/P][P][SIZE=3]         王梁   摘自——中国教育报电子版[/SIZE][/P][P][SIZE=4]笔者的一位同行这段时间比较郁闷,原来他所在县教育局实施名师培养工程,他准备了一大堆申报材料,但因为名额有限,一个学校的单个学科最多只能选上一个人,他最终无缘入选。我安慰他:“没上就没上呗,我们把老师这份工作做好就可以了。”他苦笑:“进入这个培养工程,教育局会给每一位学员安排指导教师,还能参加各种高端培训,这次没选上,我今后跟同事业务上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他们这些后备人才评上名师、特级教师的几率更高,而且我们那地方,政府给名优教师的津贴很可观,以后年收入要差好几万块钱呢!”[/SIZE][/P][P][SIZE=4]    这位同行的遭遇至少映照了三个方面的现实状况。一是各地对教育人才的重视,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名优教师的培养、引进和奖励上舍得花钱,一定程度上营造了尊师重教的风尚。二是名优教师的产生是有名额限制的,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与晋级机制,而且要经过统筹平衡的综合考量。譬如某市要评选100名骨干教师,这一百个名额各个县市区都要分到一些,然后各个县市区的各级各类学校又要进行权衡分配,所以成为名优教师,除了实力,还要看机遇甚至是运气。三是晋级名师的道路颇有些“成王败寇”的意味,一旦选上了,各种荣誉、待遇、机会、资源蜂拥而至;如果落选,会对教师产生不小的打击,甚至一蹶不振。[/SIZE][/P][P][SIZE=4]    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之所以大兴各种名师工程、培养计划,无疑是为了促进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我们还是能体会到其间强烈的行政化色彩。与追求经济发展增长率类似,拥有多少数量的特级教师、名师、骨干教师成为衡量各地、各校教育实力的重要指标,是县(区)长、教育局长、校长们的政绩所在。在此目标驱使下,很多工作都朝着由现有评价体制框定的教师队伍的金字塔尖的少数人发力,装点这些人使之熠熠发光,担当起代表地区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重任,而实际上,极少数名师的光环恰恰掩盖了教师队伍建设中可能存在的整体贫弱问题。这些名师还占据了太多本应为更多教师服务的资源,大量教师成为陪衬、绿叶。[/SIZE][/P][P][SIZE=4]    另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是,重金打造作为一种外部奖励,从根本上说,比不上教师基于自身能力兴趣和职业情怀的内生动力。相反,外部奖励甚至会弱化、异化内部驱动。这些年,各地高薪揽师、重金奖教的动作频频,但重赏之下,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功利、浮躁、钻营的不良风气。一些教师不自觉地异化为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门心思紧盯着名师的金字招牌,经营各种资源,累积可以量化的各种考核指标,将有限的成绩反复渲染造势,包装出一个“名师”样,其实内在还贫乏得很,其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得也不明显。更有一些人将“名师”作为跳板脱离教学一线,升高职、赚高薪、博名声,远离评名优教师的初衷。[/SIZE][/P][P][SIZE=4]    都说教育不是工业是农业。学生的成长如此,教师的发展同样如此。标准化、数量化、工程化以及精英取向的评价考核和培养提升,或许能造就一批光鲜夺目撑门面的名优教师,却可能无视或损害了教师个性化成长应有的轨迹。[/SIZE][/P][P][SIZE=4]    决定教育品质的绝不是金字塔尖的少数名优教师,而是处于塔基的千千万万普通教师,以适当的方法、措施帮助普通教师逐渐成长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好教师,也许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更应静下心来好好思量的。[/SIZE][/P][P][SIZE=4]    笔者给那位同行发了条短信:“也许我们大多数人这辈子都评不上什么名优教师,因为名师是有名额限制的,只适合一部分教师去追逐。但是‘好教师’是没有名额限制的,需要每一位教育人去用心追求。”[/SIZE][/P]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560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306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QUOTE][B]下面引用由[@opp]发表的内容:[/B]

                  填报高考志愿最重要的因素? 2016年06月26日  作者:周长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高考分数已经公布,家长、考生早已在做功课;高校也在到处作宣传;专家、网络到处在支招。有一种说法比高考更重要的...[/QUOTE]
                  现实一点,让孩子清醒起来,每个人都需要当头棒喝,让他们的大学不仅仅是一个光鲜的经历,而是一份安身立命的保障,请在填报志愿之初就告诉每个孩子,也许你再踏入大学之前就开始思考生命,比到了大学毕业以后无所事事要好。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56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306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QUOTE][B]下面引用由[@opp]发表的内容:[/B]

                    一个农村高考生的查分不眠夜 作者:白皓 刘春媛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贵州省高考成绩6月23日凌晨出炉。凌晨零时,21岁的石清龙坐在房间里,手不停地发抖,他反复从上衣口袋里拿出手机,滑动屏幕,一直没有勇...[/QUOTE]
                    这就是曾经的我们,一个农村娃的高考经历,我好像看到了自己曾经的一脸泪花,捧着一家人希望的那份大学录取通知书,我哭的声竭力嘶的样子,成功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就是这样的撕心裂肺,希望于我们而言太少了,我终于在这篇文章中读到了以前的自己。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56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306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QUOTE][B]下面引用由[@opp]发表的内容:[/B]

                      他们眼里为何只有名优教师         王梁   摘自——中国教育报电子版 笔者的一位同行这段时间比较郁闷,原来他所在县教育局实施名师培养工程,他准备了一大堆申报材料,但因为名额有限,一个学校的单个学科最多...[/QUOTE]
                      作为一个普通老师,一个晋级无望,初级水平的老师,我只能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了,自己就是这样徘徊在教育底层的,不要说名师了,能够出外学习一次于我而言就是奢侈,我所有的机会也就是通过不断的看书来改变自己,没有办法,我不想永远垫底。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563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P][QUOTE][B]下面引用由[@王书朋]发表的内容:[/B]

                        作为一个普通老师,一个晋级无望,初级水平的老师,我只能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了,自己就是这样徘徊在教育底层的,不要说名师了,能够出外学习一次于我而言就是奢侈,我所有的机会也就是通过不断的看书来改变自己,没...[/QUOTE] [/P][P] [/P][P] [/P][P]“我不想垫底”为您点赞[EM41][/P]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564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SIZE=5]教师子女教育:“先得月”还是“灯下黑”?[/SIZE][P][SIZE=3]2016年06月29日  作者:倪秀 胡敏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SIZE][/P][P][ALIGN=center][IMG]http://china.jyb.cn/gnsd/201606/W020160629352289575656.jpg[/IMG][/ALIGN][/P][P][ALIGN=center][FACE=仿宋_GB2312][COLOR=#0000ff]沉石 绘[/COLOR][/FACE][/ALIGN][/P][P]  [SIZE=4]在现实生活中,教师教育不好自己子女的现象屡见不鲜。耳边常听见这样的话:“对别人的孩子,我总是教得很好;对自己的孩子,我却束手无策。”“自己能教出优秀的学生,却不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得出类拔萃!”“我能带出一个出色的班级,怎么就管不好自己的孩子呢?”…… [/SIZE][/P][P][SIZE=4]  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士,在教育自己子女方面是否有优势?就此问题,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鹏在苏州、无锡、山东等地展开调研,结果显示:教师子女的成长成才经历容易产生“两极分化”,好的特别好,但出问题的也多。近日,中国教育报记者也在四川部分学校发起了一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75%的教师认为比起其他行业,自己在教育子女上并没有优势。54%的教师认为自己陷入“教不好自己子女”的困境,教师在教育自己子女时反而容易出现“灯下黑”现象。 [/SIZE][/P][P][SIZE=4] [B] “老师家的孩子”是光环也可能是枷锁 [/B][/SIZE][/P][P][SIZE=4]  王婷(化名)是四川绵阳市一所城区学校的中学生。一天,她心情很好,突然想学做番茄炒蛋,当她在厨房忙活了半天,终于把热乎乎的番茄炒蛋端上饭桌时,父亲的反应令她永远忘不了:“你怎么能先放番茄后放蛋!”父亲几乎是怒吼。随之而来的,是父亲漫长而可怕地说教。 [/SIZE][/P][P][SIZE=4]  王婷的父亲是学校教导处主任,在学校有较高的威望,这得益于他对学生要求严格。他对女儿的要求也是一样。在他的“高标准、精细化”管理之下,王婷的成绩在初一时名列前茅,到了初二,成绩却开始下滑,王婷自己也被吓到了。她把父亲的高标准强加到自己身上,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不允许有任何玩耍的时间。神经始终处于紧张状态的王婷,出现了早期精神分裂的症状。 [/SIZE][/P][P][SIZE=4]  “过高期望值之下,产生的是两个结果,要么妥协,强迫自己满足父母的期望;要么回避,努力之后怎么也达不到,就选择逃离。”成都心希望青少年心理关爱中心心理老师胡东海说,这样的案例他都遇到过,王婷是不断强迫自己妥协,而有的孩子,就表现出要远离父母。 [/SIZE][/P][P][SIZE=4]  这样的故事不是个案,甚至有一些极端的例子见诸报端,也有一些活生生的例子就发生在身边。在平昌县长大、同为教师子女的敬浩(化名)清楚地记得,初中时,一位教师子女的手腕上有道清晰的疤痕,“是用刀片割的”,身为教师的母亲给她的压力太大,一次成绩考差就会被母亲喋喋不休地念叨。 [/SIZE][/P][P][SIZE=4]  “教师子女这道所谓的‘光环’,在有的孩子身上是动力,但在另一些孩子身上可能是巨大的压力。”成都市一名教育科研人员车芸(化名)说,她最近参加了一个教研活动,活动中他发现,学校的一位教师子女在课堂上侃侃而谈,表现非常好。因为是教师子女,参加活动的教师们大多对他很关注,而恰巧这个孩子是很适应和享受这种状态。 [/SIZE][/P][P][SIZE=4]  身为教师子女,就像时刻站在聚光灯下,暴露在父母、父母的同事等众多教育从业者的目光之下,无形中朝着众人期待的“品学兼优”方向发展,德智体美劳样样不能落后。车芸说,如果孩子本身不是那么优秀,不能轻易地“用智商碾压他人”,不是爱表现的性格,那么来自教师父母及其同事的关注,就会形成巨大的压力,让孩子在无形中想努力变成令大家认可的优秀学生,这就像一个无形的枷锁,会让孩子透不过气来。 [/SIZE][/P][P][SIZE=4] [B] 教师角色“不下班”压缩子女成长空间 [/B][/SIZE][/P][P][SIZE=4]  一旦教师以职业的身份介入对孩子成绩及行为的高度关注和管束中,他和子女之间的“拉锯战”就开始了。 [/SIZE][/P][P][SIZE=4]  石凡(化名)自打上小学开始,就展开了与父亲的“拉锯战”。石凡的父亲在一所乡村学校任教,他小学6年都在父亲的班上,到了初中还是被父亲安排到亲戚执教的班级。石凡成绩不错,常常是班上第一第二名,即使这样,父亲也极少表扬。父亲总是扮演一个监督者的角色。“我全部的生活重心就是给父亲一份满意的答卷。只要有一点瑕疵,父亲就会站出来批评指正。”石凡说。 [/SIZE][/P][P][SIZE=4]  在这场“拉锯战”中,父亲总是“赢”的那一个,直到在县城上高中,留在乡村的父亲才远离了他的生活。但父亲注视的目光依然在,高中时,石凡有一次考砸了,父亲知道后,立马就翻脸,那是石凡第一次跟父亲激烈争辩:“你就从来没鼓励过我!” [/SIZE][/P][P][SIZE=4]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看到孩子犯错误,不自觉地就要吼出来。”在眉山市教育机关部门上班的郭林(化名)说,可能自认为懂教育、了解自家孩子的性格,忍不住要去纠正他眼前的错误,忘记了孩子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 [/SIZE][/P][P][SIZE=4]  “任何家庭,孩子刚读书时,对孩子的要求都很高。”车芸认为,随着孩子的成长,要求会递减,参与教育的热情也会递减。教育孩子要根据孩子的实际状况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作为家长,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作为教师,班上有许多优秀的孩子,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集体中处于靠前的水平。 [/SIZE][/P][P][SIZE=4]  “教师的职业被崇高化了。”成都市武侯计算机实验小学心理老师谢岁寒认为,教师的职业特点是具有权威性,社会要求教师有知识、有很高的道德水准、有正确的价值观,教师也在不断满足这个形象。 [/SIZE][/P][P][SIZE=4]  教师大多数是管理主义者,在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方面有章可循,这是优点,但隐患是容易在家做权威、当教师。有的教师出于职业习惯,将教育学生那一套不自觉地带到家中,动辄就把孩子也教育一番,这绝对是失误。父母的角色不一样,需要更多的倾听、陪伴,给予子女无条件的爱,给子女提供安全、轻松的家庭氛围。“如果父母沉迷于老师的角色‘不下班’,那么孩子就没有一个舒展自我的空间。”谢岁寒说。 [/SIZE][/P][P][SIZE=4] [B] 一些教师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 [/B][/SIZE][/P][P][SIZE=4]  正是在父亲这样的严格要求下,石菲琳(化名)一直都是班上成绩最好的孩子。她把父亲的要求当作自己的目标,甚至按照父亲的喜好,不跟成绩不好的学生一起玩,以免被影响。 [/SIZE][/P][P][SIZE=4]  父亲为了争取上重点高中的少量几个名额,让马上升入初三的石菲琳重新读初一,石菲琳没有反抗。她顺利考上最好的高中,大学也是名校。这时,父亲感到十分欣慰,石菲琳却陷入迷茫的深渊。 [/SIZE][/P][P][SIZE=4]  因为没有特别的爱好,从来都是按照别人希望的方式成长,她选专业成了一个难题。胡乱选了一个看起来有前途的专业,学习之后却发现根本不喜欢,到了大四择业时,石菲琳没有方向,直到毕业都没有落实工作,面试时对应聘职位一无所知。 [/SIZE][/P][P][SIZE=4]  谢岁寒说,教师大多习惯把听话乖巧当作衡量学生德养的一条重要尺规,把不听教、言行不合常规的孩子视作后进生。长期的职业习性,使得大多数教师在心理上有一种定势,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像班上某个特别难教的孩子一样最终成为差或坏的学生。因此,教师对自己的子女也像对学生一样,格外严谨,要求孩子言行举止中规中矩,以对待老师的态度对待父母,以言听计从为尺规,不可有超常的举动。 [/SIZE][/P][P][SIZE=4]  当教师的父母的愿望太强烈,就会压抑孩子的人格,孩子会不自主地成为父母想要的样子。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迷茫。 [/SIZE][/P][P][SIZE=4]  从进入初中,被编进父亲执教的班级开始,敬浩的快乐童年几乎就宣告终结了,随之而来的是魔鬼式的训练。进校时,敬浩除了语文成绩,其他科目的成绩均为倒数,这个成绩让父亲傻了眼,他当即宣布:“我要是连你都教不好,怎么能教好别人?”从此,敬浩早上5点半起床读英语,父亲无论工作多忙,每天都要给他布置一张又一张的试卷,然后守着他做完,现场批改,一道接一道题讲懂。这样下来,硬是让敬浩成为了全校第一名。 [/SIZE][/P][P][SIZE=4]  不过,敬浩清楚,这些成绩都是“身外之物”,是父亲努力加给他的,到了高中,到了新的学校,他 [/SIZE][/P][P][SIZE=4]  的成绩一落千丈。这时,父亲慢慢开始接受这个成绩不太理想的敬浩。敬浩认为,可能是离开了原来的学校,父亲再也不用在他身上证明自己的教育能力了。 [/SIZE][/P][P][SIZE=4]  教师对孩子的高期望值很大程度上与成绩挂钩,这与教师的自我成就感有关,教出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教出成绩好、表现好的子女,成了教师评价自身是否优秀的一条标准。 [/SIZE][/P][P][SIZE=4]  “好面子”思想来源于教师的职业成就感。谢岁寒认为,教师是道德感很高,对职业成就感有着强烈渴望的一群人。而目前不少教师获取认同的方式,就是教出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而他们的子女是否优秀,则成了检验教学水平的一个“试金石”。其中的认识偏差,跟教师的评价体系有关。 [/SIZE][/P][P][SIZE=4] [B] 教师也需要补上家庭教育这一课 [/B][/SIZE][/P][P][SIZE=4]  王鹏认为,教师教育子女出现的一些问题,一方面跟教师教育的价值取向有关,另一方面也跟教师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修养有关。教师有着专业、系统的培训——师范教育,而且教师入职后还有长期的、制度化的培训,但家庭教育却是“孤军奋战”,很难达到系统化的学习。 [/SIZE][/P][P][SIZE=4]  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士,有一些优势:如,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可以辅导孩子学习;见过许多教育案例,能够解释孩子的行为等。但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两个系统,他们有交集,但有着本质的区别。王鹏认为,教师倾向于比较,倾向于制定奖励和惩罚的标准,但家长需要给孩子的是无条件的爱。 [/SIZE][/P][P][SIZE=4]  曾有一项调查显示,一定比例的教师选择从事教育,是觉得教师行业比较稳定。许多教师害怕从事高风险的职业,希望能稳定就好。这种职业心态也会对自己孩子的产生很大的影响。 [/SIZE][/P][P][SIZE=4]  近年来,社会对教师职业褒贬不一,一些极端事件的出现导致教师群体的压力很大。王鹏分析,教师的责任心非常强,想要为每个孩子服好务,但一个班上总有几个调皮孩子,教师每天与孩子“斗智斗勇”,心里的“负能量”不可忽视。但由于老师的道德感又很强,“负能量”往往压抑在自己心里,难以宣泄。 [/SIZE][/P][P][SIZE=4]  “负能量”过多,也有可能对自己最亲的人发火。王鹏认识一位副校长,在学校对学生很好,回家却要打自己儿子。别人劝他,他说:“学生我不敢打,儿子我还不敢打?” [/SIZE][/P][P][SIZE=4]  王鹏认为,每个父母都是第一次当家长,家庭教育都要从零学起,无论是否身为教师,如果缺乏家庭教育知识,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都会暴露诸多问题。 [/SIZE][/P][P][SIZE=4]  “教师教育孩子要学会放下。”车芸在孩子读初中时,终于放下了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心目中优秀孩子的想法,而是承认他现在的样子,她和儿子的矛盾一下子就解除了,并且儿子虽然成绩一直没有突破,但在艺术、审美等方面表现出的才华让她欣慰。车芸终于明白有些“短”可能“补”不起来,但依靠一技之长,孩子就能幸福。 [/SIZE][/P][P][SIZE=4]  谢岁寒认为,和石菲琳、车芸的儿子一样,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我。“成人”就意味着孩子要找到自我、相信自我、认可自我,当孩子形成健康的“自我”观念时,就懂得如何发挥自我的优势和潜能做到“成才”。 [/SIZE][/P][P][SIZE=4]  对于教师来说,让孩子成为自己,首先就是要放下对子女过多过高的要求,给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另一个更重要的,谢岁寒认为,是教师首先要找到自我。当教师在职业发展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认同的需要得到满足,找到稳定的职业幸福感时,即使不需要言传,孩子长大后就能够知道为什么而活,应该怎样活。(记者 倪秀 通讯员 胡敏) [/SIZE][/P][P][B][COLOR=#800000][SIZE=4]【专家观点】[/SIZE][/COLOR][/B][/P][P][ALIGN=center][B][COLOR=#000080][SIZE=4]好老师如何不做“坏父母”[/SIZE][/COLOR][/B][/ALIGN][/P][P][SIZE=4]  许多教师的经历证明,如果不能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正确转换自己的角色,正确区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那么,即使再优秀的教师,也可能是失败的父母。 [/SIZE][/P][P][SIZE=4]  一般看来,身为教师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应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表现在父母文化素质高,家庭氛围好,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但是,教师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未必就是合理的,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会有局限性。人往往是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时都能看清楚,可一旦发生在自己身上就犯糊涂,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儿”。 [/SIZE][/P][P][SIZE=4]  一位上初一的学生说:“我觉得当老师的孩子很可怜。比如我,我妈在学校做老师做惯了,在我面前也还是老师那副脸孔,不是指责就是教训,我真是够惨的,在学校当学生,在家里还要当学生!”教师在学校常常是学生的管理者,在学生面前比较庄重、严肃,在家里如果仍然习惯性地做权威、当教师,是不恰当的。教师回家后应该立即转变角色,变成一个温柔贤惠的好妈妈、开朗爱玩的好爸爸,要做孩子的朋友。所以,教师回家后,一定要把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分开,不能还像对学生那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教师应该在家庭中少一些教师的尊严,多一些亲情的关爱;少一些教条的思维灌输,多一些慈爱的情感滋润;少一份苛刻的要求,多一份宽容的理解;少一份批评,多一份鼓励;少一份烦躁,多一份耐心。教师要努力给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温馨、轻松、自然、能安全放飞自己心灵的空间。 [/SIZE][/P][P][SIZE=4]  学校教育是按照国家规范的教学计划、教学标准、教学内容和严格的考核要求来进行的;而家庭教育则是基于血缘关系亲情的维系,利用家庭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是依靠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是父母细雨润无声般地渗透子女的心田而实施的一种爱的教育和生活的教育,它属于一种养成教育。作为教师,必须认识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内容、方式和目的上的不同,切不可把学校教育搬到家里来。 [/SIZE][/P][P][SIZE=4]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平时工作的对象往往是相对单一的同龄学生,而教育自己的孩子却需要孩子成长过程中系统的教育知识,因此必须重视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 [/SIZE][/P][P][SIZE=4]  在少子化时代,父母们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愿望比多子女时代更为强烈。当今大多数家长都对孩子期望高,而身为教师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更高,他们大多希望自己的孩子完美。事实证明,期望越高,要求就会越严;而一严起来,就把握不好度;而把握不好度,就会出问题。教师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要想着自己的孩子也是普通的孩子,要以平常心看待自己孩子的成长。为什么自己的孩子非要出类拔萃呢?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可以犯错误呢?要根据孩子的实际,因材施教,让孩子自然成长,把孩子的潜能发挥出来就是成功的教育。 [/SIZE][/P][P][SIZE=4]  作为教师,不仅要教好学生,更要教好自己的子女。一般来说,教师应该是先成为好父母,然后才是好教师(未婚教师例外)。须知,教子失败是人生最大的失败,其他方面的任何成功都弥补不了教子失败所带来的挫败感、伤痛感和愧疚感。教师若能够找到事业与家庭的平衡点,使得家庭教育也成功,那才是真正的最大的成功!(作者:赵刚 李学义,工作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家庭与学校合作教育研究中心)[/SIZE][/P][P][B][COLOR=#800000][SIZE=4]【延伸阅读】 [/SIZE][/COLOR][/B][/P][P][ALIGN=center][B][COLOR=#000080][SIZE=4]教师教育子女的优势与劣势[/SIZE][/COLOR][/B][/ALIGN][/P][P][B][SIZE=4]  优势 [/SIZE][/B][/P][P][B][SIZE=4]  能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SIZE][/B][/P][P][SIZE=4]  收集历年高考状元的资料,我们发现教师子女占了一个很高的比例,有人发现“2010年,在媒体报道的高考状元中,27人里有14人的父母至少有一位是老师,比例超过一半”。许多成绩优秀、动手能力强的孩子,也有教师家庭的背景。 [/SIZE][/P][P][SIZE=4]  书香家庭的育人环境。教师家庭属于知识分子家庭,即使只有一方是教师家庭也会营造一个书香家庭的环境,孩子很容易接触书籍,对知识有亲近之感。教师家庭的交往对象也以知识分子家庭为主,在社会交往中,家庭环境的人文素养、知识水平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容易产生博览群书、拥有更多知识的愿望,从而促进学业进步。 [/SIZE][/P][P][SIZE=4]  亲子沟通更顺畅。教师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常识,了解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在孩子的一些关键期(如小初衔接、青春期)能够理解孩子的感受,及时给予心理支持。 [/SIZE][/P][P][SIZE=4]  学业辅导更便捷。在子女学业辅导上,特别是低年级的学业辅导,教师往往“轻车熟路”,既能提高子女的学业水平,又能点拨子女的学习方法。 [/SIZE][/P][P][SIZE=4]  职业规划更前瞻。教师懂得育人的终极目的,能有意识地提前与孩子沟通,做一些职业规划方面的打算。教师对子女各方面发展的信息收集得较多,会及早发现子女学业的特点和特长,更容易了解高校专业发展背景,帮助子女高考时报考合适的学校、专业。 [/SIZE][/P][P][B][SIZE=4]  劣势 [/SIZE][/B][/P][P][B][SIZE=4]  教育子女容易“过度” [/SIZE][/B][/P][P][SIZE=4]  根据微信公众平台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75%的教师认为比起其他行业并没有优势。教师由于一些职业思维定势和环境特点,在教育自己子女时反而容易出现“灯下黑”。 [/SIZE][/P][P][SIZE=4]  让孩子“听话”的心理定势。教师都容易产生“权威意识”,尤其是优秀的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方式非常自信,凡事喜欢树立标准,分对错,希望孩子都能够约束自己往一个好学生的标准上靠,在家容易混淆角色,在家仍然给孩子规定很多条条框框,希望孩子什么都“听”自己的。而且,一线教师关注细节过程比关注结果的意愿强烈,容易导致孩子失去独立思考、发挥个性的空间。 [/SIZE][/P][P][SIZE=4]  对孩子分数升降敏感。许多教师非常注重学习成绩,有时会因为孩子分数的升降过分敏感,从而忽视对孩子能力的培养。一些教师难免形成“自己子女都教不好,还怎么教学生”的观念,将自我成就感过分与子女成绩挂钩,给子女带来巨大的压力。 [/SIZE][/P][P][SIZE=4]  求稳的心态。教师的生活方式稳定、规律且比较清静,对孩子的学习有利,但这种稳定、规律、清静的生活对孩子也可能有害处。平时生活太规律会使有的孩子缺乏应变能力,一旦生活不规律就很难适应。 [/SIZE][/P][P][SIZE=4]  社交狭窄。教师,尤其是一线教师,人际交往的圈子小,人脉一般在教育界。这样当然可以避免孩子接触一些负面东西,有利于孩子升学。但反过来看,孩子接触到的人群太单一,无形中限制了孩子的活动空间,孩子的视野相对窄小,性格也容易变得小心谨慎。(记者 倪秀 通讯员 胡敏)[/SIZE][/P]
                          山间小溪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210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