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79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03
    • 经验10539
    • 文章248
    • 注册2012-11-09
    [QUOTE][b]下面引用由[@opp]发表的内容:[/b]

         自我教育能力是成才的重要因素             ——摘自《中国教育报》电子版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15-03/20/06/zhangp150321_b....[/QUOTE]
    [P]
    [/P][P]很不错的文章![/P][P]自我教育是成长的根本动力,最好的成长是自我成长![/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94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P][QUOTE][B]下面引用由[@莫雨]发表的内容:[/B]

      很不错的文章! 自我教育是成长的根本动力,最好的成长是自我成长![/QUOTE]
      [/P][P]欢迎空闲时来品茶![/P]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795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P][SIZE=5][B]大洋彼岸的茶事[/B][/SIZE][/P][P][SIZE=3][B]    曹勇军   摘自——中国教育报电子版[/B][/SIZE][/P][P][SIZE=4]我是资深茶客,几乎到了“不可一日无此君”的地步。[/SIZE][/P][P][SIZE=4]    怕我在美国访学期间受委屈,行前,朋友特意送了一大包“金山翠芽”,里面一小袋一小袋独立包装,方便携带。朋友心细,关照道:“半年180多天,每天两袋,多加几袋,应该够了吧?”可到了大洋彼岸才发现,喝茶是一个严重的麻烦。平时在公寓里还好,可以自己烧水泡茶,可一旦出门就麻烦了。美国人不喝热水,什么饮料都喜欢加几块冰,还热情地问你:“要不要加点冰(Ice)?”我要冰干什么?我要热水!我要喝茶![/SIZE][/P][P][SIZE=4]    在美国,不要说机场、车站、学校、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了,即便是旅馆客房也大多没有热水。外出旅行,每到一地,我便满世界找热水(Hot water)。偶尔发现旅店里有电热水壶,便如获至宝。烧一壶水,沏一杯茶,身心松弛,好梦袭来。第二天起床急吼吼烧水,灌入大大的旅行杯中,随身携带,一天便会精神饱满,神采飞扬,满眼青山妩媚,绿水多情。可多数情况下没有热水,于是唉声叹气,嗒然若失,人在囧途,心事重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记得在拉斯维加斯,我们入住的是“马戏团酒店”,酒店里灯红酒绿,欢歌曼舞,奢靡繁华,无昼无夜,然房间里一只热水壶也无,欲饮一杯清茶而不得,让人恼火。熬了两天后,我冲进一家中餐馆,暴食一顿,还恶狠狠地灌了一大杯热水,冲了一大杯热茶,几口热茶下肚,方才如获重生。后来我们发现美国不少酒店客房有冲咖啡的热水机,一样可以烧热水,只可惜不大会用,一番手忙脚乱,热水溢出,弄得桌上一片狼藉,狼狈不堪。太太埋怨我说:“出门在外,哪有在家那么方便,可以穷讲究?克服一下吧!”道理我也懂,可我的中国口腔中国胃总是背叛我,防不胜防,让我感受到肉身的沉重和乡愁的苦涩。[/SIZE][/P][P][SIZE=4]    我们曾在墨西哥坎昆边上的奇琴伊察(Chichen Itza)观赏玛雅人城邦遗址。绕过大金字塔,穿行千柱广场,流连骷髅平台……入夜,就在大金字塔下,我们欣赏一部实景电影。电影以大金字塔为幕布,用生动的形式、浓缩的语言,讲述了玛雅文明孕育、发展和毁灭的过程。此时皓月高悬,塔影憧憧,树木森森,海风习习,令人陶醉。我几次把手伸进背包,想以茶代酒,浮一大白,让自己沉酣于历史与现实交织而成的梦境之中,可伸手一摸便停住,想想杯子是空的,没有热茶,便幽幽地叹口气,心想如果此时有杯热茶在握,该有多美呀!回到旅店,好说歹说从厨房师傅那儿借来热水壶,兴冲冲烧水泡茶,可一口下去,哇!怎么水是咸的?哪里还有半点茶香![/SIZE][/P][P][SIZE=4]    在大洋彼岸喝茶不仅有这些蠢事糗事尴尬事,也有珍贵难忘的幸福时刻让人萦怀。到美国不久,正赶上我听课的佛罗里达大学附属中学(PKyonge)放春假,于是携妻到华盛顿、纽约旅行。我们取道巴尔的摩市,想顺道看看老朋友南希(Nancy)教授。南希是我的美方学术合作教授傅丹灵老师的第一位美国博士,现在是马里兰大学教授。我们和她是前年在巴黎参加国际写作协会(WRAB)年会时认识的。当时,她丈夫刚去世不久,她乐观自信,充满活力,只有一人独处时才黯然神伤,以至于我们都没有看出来。南希喜欢吃中国餐,更喜欢喝中国茶。离开巴黎的前一晚,南希急匆匆来到客厅,在桌上找着什么,一问才知道她想喝茶,可我的茶叶早已喝完。看着她离开时落寞的背影,我能体会她的失望。正因为如此,回国后,我立即托人辗转给她捎去一大包茶叶,弥补歉疚。在去巴尔的摩的飞机上我一直在想:南希你还好吗?这次我带来了茶叶,要和你品茗话旧,再续茶缘。出了机场,一番周折后,我们便坐上了南希的车。人还没坐稳,她便笑嘻嘻回身递过来两个大茶杯,调皮地说:“看这个!”(you look at this)天哪!竟然是两杯热茶!你可以想象,她出门之前是怎样急急地烧水,泡茶,倒入杯中,小心地搬入车内……握着温热的茶杯,看到前排驾驶座上她稍显苍老憔悴的身影,一股暖意弥漫我全身。说话间,她一个急刹车,杯中茶水溅出,洒在身上和车上,我们一片惊叫,她边说对不起(sorry)边哈哈大笑,头都不回。晚上,太太做了一桌中国菜,南希忙前忙后,开心得如同一个孩子。饭后,我烧了一壶开水,拿出茶叶,泡了壶酽酽的浓茶。她拿出家中精美的中国茶具,在餐桌上郑重摆出,还请来隔壁的中国邻居小萌作陪。三月的巴尔的摩,夜晚还有些寒意料峭。南希斜倚在客厅长沙发上,跷着腿,老练内行地品着茶。她家那只高大驯良的黄狗“朱诺”坐在她旁边,小猫“黑妹”蜷伏在她脚下。南希兴奋地讲述着她的家庭和生活,说他们家族几代人与中国的情缘,说她撰写的回忆丈夫的书《爱的回忆》(A memoir of love)被出版商接受,正在校改即将出版发行,说她退休后新生活的计划和打算,说我们在巴黎相识欢聚的难忘记忆……窗外时不时传来悦耳的风铃声,屋内弥漫着茶叶的芳香,裹挟着浓浓的情谊,向我阵阵袭来,觉得五脏六腑都被洗干净了,外界的喧嚣浮躁远离我们而去。我不禁浮想联翩:在这越来越小的世界上,不只有离别和重逢,还有茶,还有茶背后的生命故事和人生哲学。[/SIZE][/P][P][SIZE=4]    有茶的日子真好。[/SIZE][/P][P][SIZE=4](作者系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教师)[/SIZE][/P]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796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SIZE=5]美国教育同行跨学科写作“熟能生巧”值得借鉴[/SIZE][P][SIZE=3]作者:孙军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SIZE][/P][P][SIZE=4]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孙军)金风送爽,丹桂飘香。日前,来自美国洛杉矶地区丰塔纳联合学区的美国专家和美国教育联合会驻华代表一行5人莅临山东青岛枣山小学进行教学交流。记者在现场随堂观摩了美国教师的现场执教,感受到美国教育同行进行的跨学科写作实践值得借鉴。[/SIZE][/P][P][SIZE=4]  来自青岛市李沧区的中小学教师代表在教学现场聆听和观摩了美国同行的讲座和教学。美国教育专家克劳迪娅做了题为《走进美国跨学科写作》主题讲座,美国教育联合会驻华首席代表孙连成主任做了《美国4C核心素养及课程体系》主题讲座,教师爱娃与马斯克一起合作,借用青岛枣山小学三年级24名小学生临时组成的“班级”示范了一节跨学科写作课。青岛枣山小学校长刘岩林告诉记者,不同的文化带来不同的课程教法,中国教育需要的是外国教育中能够“为我所用”的借鉴。[/SIZE][/P][P][SIZE=4]  课堂“双导师”更好地关注每一位学生。在教学课堂上,美国教师采用双导师课堂教学方式,一名主讲教师讲授教学内容,另一位教师则辅助教学。他们一边巡视,一边对学生进行点播帮助,最大化让多数学生直接当堂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自己的“疑惑”或“收获”。这种课堂教学方式,可以使更多学生接受到老师悉心的关注和指导,尤其适合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便于进行单独辅导,提高教学效果。据了解,青岛枣山小学也已开始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摸索“双导师”的教学模式,感受到“双导师”教学的诸多优点,此次美国老师的课堂示范也进一步打开了该校新的思路,提出了新的思考和实践方向。[/SIZE][/P][P][SIZE=4]  教学有侧重,注重学科素养的培养。与中国老师的课堂相比,美国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本次示范课是以科学课为基础的写作指导课,主题是教授“鱼”,旨在倡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生活尝试,结合教师的引导,说出“鱼”的有关知识。现场教学美国教师非常关注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像科学家一样,采用“提出问题 + 确立观点 + 寻找论据 +理论论证 = 科学解释”的步骤进行学习。记者现场看到,“像科学家一样”学习,激发了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从小树立正确严谨的科学习惯,这对于小学生将来形成严谨的科学素养有很大的启迪和帮助。刘岩林告诉记者,美国教师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还特别关注细节教学。比如,孩子在交流自己写的作文时说:“我看到了……我认为……”,老师就引导学生并特意纠正他们的文字“用词”,教导要应该像科学家那样说“我观察到了……我得出的结论是……最后我的观点是……”,看似是一个文字词语“看到”与“观察”、“认为”与“观点”等小小的环节,让现场的教师感受到美国教师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方面的严谨。[/SIZE][/P][P][SIZE=4]  在课堂教学上,美国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给学生充分的提问机会。美国教师非常注重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与中国老师的课堂相比,他们可能会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提问。在美国教师执教的三年级“跨学科写作”示范课上,教师让学生观察手中的“鱼”后,请学生自己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学生们提了很多问题,“鱼为什么睁着眼睡觉?”“鱼在水里怎么呼吸?”看似与老师接下来要提的主问题无关,但教师完全尊重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并一一将其现场板书记录在黑板上,而且一直赞美学生的问题非常有价值。这些小小的举动,印证了教授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远比获得知识结果更为重要。[/SIZE][/P][P][SIZE=4]  跨学科写作,教给学生长大工作的能力。在讲座中,美国教师指出:写作是每个人工作内容的一部分。如何让学生很好地形成这种能力?美国教育同行正在进行跨学科写作实践,很值得中国教师借鉴。在中国,写作往往只是语文学科的任务,美国教师表示,在美国,现场跨学科写作是在多种学科教学中开展的,如数学、科学、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均可以实施跨学科写作。记者了解到,这种跨学科写作不像中国语文课的作文写作,美国对文章的体裁没有特别要求,对内容没有固定限制,而且以“论说文”居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提出问题、查找观察解决问题的“论据或观点”,进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每学一个知识或一个知识点都要按照这样的步骤写出一篇小“论文”。刘岩林坦言,学生参与的课程多、体验的就多,练习写出的“小论文”多,收获的就多,进而写作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写作能力提升自然就快,这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SIZE][/P]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79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306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QUOTE][B]下面引用由[@opp]发表的内容:[/B]

            大洋彼岸的茶事     曹勇军   摘自——中国教育报电子版 我是资深茶客,几乎到了“不可一日无此君”的地步。     怕我在美国访学期间受委屈,行前,朋友特意送了一大包“金山翠芽”,里面一小袋一小袋...[/QUOTE]
            我也爱喝茶,是来到这里之后,边喝茶边读文章,然后写些东西,就像喝过酒以后会胡言乱语,茶刚入口,就见到opp老师的奇摘妙引,不由得神清气爽浮想联翩,有茶真好!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798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306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QUOTE][B]下面引用由[@opp]发表的内容:[/B]

              美国教育同行跨学科写作“熟能生巧”值得借鉴 作者:孙军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孙军)金风送爽,丹桂飘香。日前,来自美国洛杉矶地区丰塔纳联合学区的美国专家和美国教育联合会驻华代...[/QUOTE]
              跨学科写作和双导师制不是在干扰孩子的注意力吗,我只是觉得我们有很好的东西,语文学好了,跨不跨学科无所谓,一个老师讲的好了,两个老师便多余,美国是在拿我们实践呢,或者他们也只是在尝试,在美国双导师指的是一个进行课堂教学,一个进行事务管理和心理辅导,一个在课上一个在课下。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799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P][QUOTE][B]下面引用由[@王书朋]发表的内容:[/B]

                跨学科写作和双导师制不是在干扰孩子的注意力吗,我只是觉得我们有很好的东西,语文学好了,跨不跨学科无所谓,一个老师讲的好了,两个老师便多余,美国是在拿我们实践呢,或者他们也只是在尝试,在美国双导师指的是...[/QUOTE]
                [/P][P]跨学科也会成为可能吧。至于双导师制,也有它的可取之处。比如科任老师上课,班主任有时进班管理,学生习惯后,精力会更集中些。[/P]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800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SIZE=5]教师是不是应该“跨界”生长?[/SIZE][P][SIZE=3]作者:郑欣 汤灏 郑祖伟  来源:现代教育报[/SIZE][/P][P][SIZE=4]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这是一句在网络上非常流行的句子,大多数人听到后都会会心一笑:体育老师怎么能擅长数学学科呢?[/SIZE][/P][P][SIZE=4]  许多人都认为,教师们只应在自己的专业上下功夫,老老实实教书,尽量少做与教学无关的事。但眼下,“跨界”发展的老师并不在少数,体育老师可以数学好,语文老师可以“琴棋书画样样通”,物理老师甚至可以是“健身达人”……[/SIZE][/P][P][SIZE=4]  当今社会,被互联网削弱了时空屏障,知识的几何增长让“授业”“解惑”不再是教师的专属权利,传统的专业“边界”正日渐模糊,对于教育者而言,是否应该具备“跨界”才能?老师们众说纷纭。[/SIZE][/P][P][SIZE=4]  [B]信息时代让教师“跨界”成为可能[/B][/SIZE][/P][P][SIZE=4]  果明(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朝阳实验小学):网络时代,传统的教学与时代相互撞击,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了上千年的积淀,突然遇到网络时代,使一些教育观念面临质的变革,教师是知识的“搬运工”吗?当然不是,否则早晚将被信息化和人工智能取代。教师的跨界,不仅不是专业性的弱化,相反,正是另一种强化和重构。[/SIZE][/P][P][SIZE=4]  网络时代教育如果想与时代共存,就要从思想上主动跨界,教师要走到时代的前沿,课堂教学模式也要开放,多学科的整合势在必行,每一个学科的单打独斗已经不是现在教育的发展模式,信息网络时代发挥其自由的信息整合,教师可以把不同的学科跨界组合,数学和体育,科学和信息,语文和品德……人为化的分科已经不能适应现在信息时代的教学要求。教育就是为生活服务,这才是现代化教育真正的意义所在,所以多学科、多方位、多位老师的串烧,微课,长短课,都是教学常见的现象。网络教学、远程教学已经迫在眉睫,真正的教育信息化教学已经悄然来袭。 [/SIZE][/P][P][SIZE=4]  尼采说,眼界即边界。教师的“跨界生长”,其实就是希望从契科夫所写的“套中人”那里摆脱禁锢自己的“套”,让自己变得通明、透彻,无论环境如何改变都始终走在教育的“正道”上。教学期待教师的变革,期待时代的脚步,期待真正的跨界,老师们主动接受跨界,才能使新时代下真正的教育走向辉煌。[/SIZE][/P][P][SIZE=4]  [B]教师“跨界”引领学生兴趣发展[/B][/SIZE][/P][P][SIZE=4]  郭海龙(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所谓跨界,就是从某一属性的事物,进入另一属性的运作。对于教师是否应该跨界发展,老师们众说纷纭。[/SIZE][/P][P][SIZE=4]  从学生角度来说,教师跨界生长,会让孩子们更加敬佩教师。学生困惑于一道数学题,愁眉苦脸,身为语文老师能拨云见日,化解心头阴霾,孩子们对老师不仅仅是敬佩,更是崇拜;体育课上孩子跳绳跳不好,语文老师教孩子首先观察同学跳绳的动作,而后引导试跳,语文老师心中最清楚,这不仅仅是教跳绳,更是一个非常好的作文素材……[/SIZE][/P][P][SIZE=4]  从教师角度来说,跨界更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而创新的前提一定是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么样让孩子们有兴趣呢?培养吗?毋庸置疑,这很难!因为兴趣以需要为基础,基于精神需要。无论是语文课程还是数学课程,所涉及内容可以说包罗万象。如果老师“跨界”生长,将其它科目所涉及内容能深入浅出简单明了进行介绍,也许正是因为此个别孩子会爱上那个学科,对那个学科产生兴趣,从而花费更多时间去了解、去探索、去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就会有创新。[/SIZE][/P][P][SIZE=4]  跨界,绝不是一种追赶时髦之举,要坚守自己的“初心”。这颗“初心”就是捍卫自己的专业价值,实现个人的专业成长。[/SIZE][/P][P][SIZE=4]  [B]“跨界”老师教出个性学生[/B][/SIZE][/P][P][SIZE=4]  曲颖(北京市黄庄职业高中):“跨界歌王”、“跨界喜剧王”的热播,让我也在思考,作为一名老师的“跨界”,“跨界”本身对于教育者而言就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跨界”可以打破局限,让教师了解人的发展,也能更好领悟教育的本质。“只会教学生做题”“微薄的收入”“对校园外的事情缺乏了解”等“刻板印象”不应该再属于教师。教师也可以很麻辣,有个性的教师才能教出有个性的学生。[/SIZE][/P][P][SIZE=4]  作为北京市第一所拥有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的学校,我们学校在赋予“京式旗袍”传统技艺新的活力方面,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2014年学校成立了教师社团,我有幸成为服装表演社的一员。集中训练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就迎来了首秀——代表石景山区工会参加北京市迎“三八”女职工风采大赛。当我们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迈着婀娜的步子,穿着学校老师、学生们亲手设计的旗袍,展示在华丽的舞台上的时候,女教师们特有的知性美打动了现场的评委和观众。就这样,在T台上有“范儿”的我,在讲台上也成功捕获了学生们的心,并在班里掀起了一股“走秀风”,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SIZE][/P][P][SIZE=4]  [B]“跨界”让眼界变宽[/B][/SIZE][/P][P][SIZE=4]  杨海英(北京市大兴区第七中学):“跨界”一词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的大学专业是英语教育,如今是一名战斗在语文教学一线上的老教师。在今年的市级开放课活动中,年轻老师们听说我是一个英语专业毕业的语文市级骨干教师,都非常诧异。[/SIZE][/P][P][SIZE=4]  因为跨界,我比别人更加努力地修炼专业知识,如今早已没有人把我当外行人了。我自己也因为“跨界”教学,少了专业老师的知识约束,更加宽泛和灵活,也把英语专业里的语法规律、音标拼写规律等融进语文教学。在我看来,英语和语文同属于语言,虽然发音不同,但也有很多相通之处。[/SIZE][/P][P][SIZE=4]  教师职业有一定专业性,但大家可以凭借自己的喜欢,在学校工作需要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特长,进行拓展尝试。特别是现在选修课等需要大量非传统学科知识,老师们可以尝试自己有所专长的非专业学科,也许发现连生活视野都宽了呢![/SIZE][/P][P][SIZE=4]  因为知识的飞速更新,我们已经做到样样走在学生前头,已经从传统教育的引导到现在教育的跟护和伴读。我们带着自己的爱好,变成一个和学生共同探究的长者,也许会发现别有洞天。[/SIZE][/P][P][SIZE=4]  [B][COLOR=#0000ff]学校经验[/SIZE][/B][/COLOR][/P][P][SIZE=4]  [B]北京市广渠门中学:专业精修 跨界选修 [/B][/SIZE][/P][P][SIZE=4]  9月13日,北京市广渠门中学课程部开展了主题为“专业精修 跨界选修”的暑期教师中高考作业展示活动。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分别针对暑期研磨的试题进行展示。所展示的内容不仅涉及本专业的知识,还涉及教师自身专业以外的知识。本活动旨在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并引导教师开启跨界思维。[/SIZE][/P][P][SIZE=4]  教学副校长白继侠指出,广渠门中学教师不仅能够在自身的专业领域有所建树,更应该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让自身在多方面多角度发展,做复合型教师。所谓“专业精修”是指要潜心教研,不浮不躁,静水深流;所谓“兴趣选修”是指要创新工作思路,促进深度学习和发展。一个教师只有拥有了深度的思想,广阔的视野和多元的思维方法,才能够在育人的过程中向学生展示更加多彩的生命状态,学生才能获得更优质的学习体验。只有这样,教师与学生的生命才能在良好的互动过程中尽情绽放。[/SIZE][/P][P][B][SIZE=4]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帝景分校:教师社团给学校带来生机和活力[/SIZE][/B][/P][P][SIZE=4]  在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帝景分校,学校出台了“十大幸福工程”,其中教师社团就是“十大幸福工程”之一,深受教师的喜爱。每次活动,健美操、瑜伽、摄影、绘画、篮球、西点等社团都吸引了不少教师的参与。[/SIZE][/P][P][SIZE=4]  教职工社团文化是学校大力支持教师跨界发展的有效举措,有利于教职工间的合作与交流,也有利于提高教职工的生活、工作质量,调节和激励教职工行为,促进教职工自我约束、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使每一位教职工得到更好的发展,培养和激发群体意识、团结协作和集体主义精神。学校负责人介绍,在教师社团建设过程中,也形成了独特的教师学习型文化。教师社团从教师的需求出发,与教师的专业发展互为补充,也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了生机和活力。[/SIZE][/P][P][SIZE=4]  同时,学校还积极挖掘身边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的经纶教师,通过成长成才的经历和教育教学特色的形成以及“岗位能手一招鲜“等方面发挥其榜样示范的作用,引领教师成长。(本报记者 郑欣 汤灏 郑祖伟)[/SIZE][/P]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80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306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QUOTE][B]下面引用由[@opp]发表的内容:[/B]

                    跨学科也会成为可能吧。至于双导师制,也有它的可取之处。比如科任老师上课,班主任有时进班管理,学生习惯后,精力会更集中些。[/QUOTE]
                    我们很多时候把教育放在了理想层面,其实操作起来具体怎么样,美国还是把中国当成了实验品,我是在追随王晓春老师的时候明白这些东西,以前我只是感觉到有些怀疑,这些在理论上成立的东西放到实践中就会变味的,我是一个保守派,建议稳妥一点,其实这样挺好,这就够了!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80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积分1063
                      • 经验6522
                      • 文章1059
                      • 注册2007-06-30
                      双导师制?跨界?希望教育真改革,不要跟时髦,上层领导和媒体更不要随意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只有经过实验、实践检验过,并被证明正确的,才可以从领导层面下达去全体性实施,才可以从媒体层面上大肆宣传。否则,我们遗害地将是我们整个民族的未来!
                      在线情况
                      80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306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QUOTE][B]下面引用由[@随风#11157]发表的内容:[/B]

                        双导师制?跨界?希望教育真改革,不要跟时髦,上层领导和媒体更不要随意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只有经过实验、实践检验过,并被证明正确的,才可以从领导层面下达去全体性实施,才可以从媒体层面上大肆宣传。否则,我们...[/QUOTE]
                        随风老师这句话,比我说的透彻和深刻,我也是这样想的,可是说不出来,谢谢啊!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80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306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QUOTE][B]下面引用由[@opp]发表的内容:[/B]

                          教师是不是应该“跨界”生长? 作者:郑欣 汤灏 郑祖伟  来源:现代教育报 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这是一句在网络上非常流行的句子,大多数人听到后都会会心一笑:体育老师怎么能擅长数学学科呢?   许...[/QUOTE]
                          跨界,也就是把老师的生活丰富起来,语文老师教数学会少一些专业思维,英语老师讲语文,天长日久怎么好意思再说自己以前学的是英语就叫跨界呢,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有的人说数学学不好不是你的题做得不够的多,也不是你上课没学会,而是缺少专业的思考习惯,语文老师你懂吗?我是教语文的我反正不太懂,但是高中的数学题基本上我都会做,可是我不敢跨界教数学。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6 queries.